本篇文章1553字,读完约4分钟

这篇文章是为观察新音乐产业“猜猜2016”而选的文章

文|刘

新年伊始,一切都焕然一新。2015年,音乐行业的重大事件仍在继续,充斥着“版权”、“合并”、“收费”、“造星”和“粉丝经济”等词汇。只是对音乐创意不够重视。音乐创意,作为音乐产业的上游,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今天,我将谈谈音乐产业的上游生产链。

2016年,将不会有像周杰伦和罗大佑这样的音乐标杆能影响几代人:

2016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将前一年和后一年联系在一起。90-95后,人们进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95后,他们慢慢成熟。(我真的不相信这一代人中没有一两个了不起的人。)然而,音乐产业中盗版和强奸的后遗症仍在继续——没有一个90后音乐家能够引领这个时代的音乐潮流。在整个欧美音乐界,能够挑起大梁的90后音乐家们最初已经失去了他们专横的一面(他们不会一一重复)。然而,中国音乐界还没有看到任何人用黎明迎接黎明的音乐鸣。

2016 中国新音乐产业瞻望:得上游者得天下

然而,2017年和2018年绝对不同。音乐标杆数据的概率将呈指数级增长,因为音乐产业的产业链布局可能会在2016年慢慢定下来——就等着东风吧!

2016年,有各种可能性颠覆上游音乐产业链:

中国是一首好歌,尽管众所周知电视选秀对音乐产业不是很有利。但是这个程序是可以的。作为唯一支持原创音乐的节目,它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果残星胃口够大,心思够细。通过中国好歌颠覆上游音乐产业链并非不可能。

音乐的上游产业链有很多布局,但是没有太多的动作。到目前为止,有三个杰出的移动应用,即幕后圈,音量组合和哼唱音乐。

据说阿里还会去音像店,在店里卖作曲、编曲和歌词等商品。以下是我使用三款应用后的一些看法:

幕后应用最有可能颠覆音乐的上游产业链。Qq Music、酷狗Music、阿里Music,这三大巨头都不想布局音乐的上游产业链,否则他们会直接花钱,比如获得版权。所谓上游赢天下,谁领先谁就有主动权。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阿里音乐。首先,高是靠不住的。其次,商业化需要的是商人,而不是音乐家。在商业利益面前,音乐情感毫无价值。

2016年,流行的“造星”、“粉丝经济”和“直播”对音乐上游产业链没有什么好处

无论是“造星”、“直播”还是“粉丝经济”,对音乐产业的上游来说都没有多大意义。不要期望太高。音乐家和商业巨头的利益并没有真正重叠,这导致了BLACKPINK中各种音乐商业模式的出现,但是这些巨头仍然不能赚大钱,音乐家也不能。

好消息是,商业巨头愿意投入资金,为各种实验买单,而失败是成功之母。总会有一种商业模式符合巨人和音乐家的共同利益,每个人都可以一起赚钱。

2016年,类似kobalt和amra的公司可能会出现在中国

英国音乐版权服务提供商kobalt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为音乐家提供发行、版权跟踪和保护服务。Amra是美国主流音乐家服务平台之一,致力于最大化音乐家作品的价值。2015年6月,kobalt收购了amra。

一个类似的致力于音乐家作品的服务平台将于2016年在中国出现:帮助音乐家追踪作品的在线消费记录,发现侵权行为,并帮助创作者收取版权费。然而,前提是中央数据库必须是完整的,而且中央数据库在记录作品的版权和收入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2016年音乐产业前景光明(主要是因为国家层面也支持音乐发展,这很重要),但是革命还没有成功,同志们还需要努力。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音乐产业才能振兴。中国音乐已经沉寂了这么久,我真的很想看到音乐“井喷”的大好局面。

新音乐产业观察独家稿件(微信号:takoff),如需转载,请签名并注明出处!

原创文章,作者:新音乐产业观察,如果转载,请注明出处

“读完这篇文章还不够吗?如果你也开始创业,希望你的项目被报道,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标题:2016 中国新音乐产业瞻望:得上游者得天下

地址:http://www.j4f2.com/ydbxw/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