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47字,读完约14分钟

备受瞩目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工程取得了新的成果——点校本《辽史》的修订版日前出版,将于5月15日首次发行 为此,中华读书报采访了出版原中华书局社长徐俊,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辽史”点校的过去和这次修改的相关情况。 被批准,澎湃情报( thepaper )转载这篇文章 读书新闻:继书《史记》、两本《五代史》之后,新出版的书《辽史》即将发售,请简单介绍《辽史》书的出版情况。 徐俊:《史记》修订版出版开始,《二十四史》修订工程进入出版阶段 尽管我们正在全力加速,但远远不能满足网民的期待 我们有冷静的意识和共识,在质量和进度的矛盾中,前者都大于 现在,多个修订版正在评论加工中,每年以2~3份的进度陆续出版 《辽史》的修订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及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刘浦江主持,2007年10月,《辽史》与《元史》一起通过了修订方案,国内辽、金、元史学界许多专家蔡美彪、周清澍、刘凤翁、王曾瑜等老师参与审查 根据修订程序的要求,2008年5月,《辽史》修订组提交了5卷修订样稿,我们向蔡美彪、陈高华、崔文印、许逸民等老师分发了书面审查 之后,举办了“辽史”修订样品原稿审查会,蔡美彪、刘凤翁、崔文印、许逸民、张帆等老师参加了审查,主持人刘浦江教授和部分修订小组成员参加了审查 9月,《辽史》修订样稿印发书给相关专家学者,进一步征求意见 从2007年5月开始明确修订主持人,到去年7月为止提交了全稿,“辽史”修订事业持续了7年 提交稿件后,刘浦江教授在患不治之症的化疗间隙多次工作,断断续续花了两三个月完成了全书的统一稿件和修订序言的制作,直到11月正式提交了序言定稿、图例和引用文献。 很遗憾,去年1月6日刘浦江教授因病去世,没能看到《辽史》修订版的出版 读书报:《辽史》订购校本,冯家升、陈述等老师先后担任学校,于1974年出版。 关于《辽史》中的点校,似乎鲜为人知 徐俊:“辽史”和辽史研究一样,一般网民关心较少,对“辽史”点学校的情况也不太了解 我们曾经制作过统计。 所有的《二十四史》都点了校本,印刷数量最少的是《辽史》,四十年十一印刷次,共计十万套。 可见《辽史》与辽史研究的寂寞 辽、金、元三史的点学校,于1958年12月由翁独健先生承办,至1961年底开始实行 三史都是翁独健统一的,翁先生征求了本人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后,明确表示《辽史》由冯家升负责,《金史》由傅乐熙负责,《元史》由翁独健自己负责,陆锐岭合作。 1961年12月7日,翁独健、冯家升、傅乐熙3人参加了在中华书局召开的座谈会,与辽、金、元三史点学校方案讨论了相关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事业的推进,程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点校本。 在这期间,三史经历了比较大的人员变动 1966年“文革”爆发,5月22日傅乐熙离开点校所在地中华书局翠微路大院,去陶然亭沈湖自尽 赵守奎后来说:“在他离开翠微路大院之前,我最后和他谈过,我对他没有任何异常。 这件不幸的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 我觉得这是不祥的预兆,暴风雨要来了。 ( 1971年学校重新开始工作,冯家升于1970年4月去世。 “辽史”和“金史”陈述,张政烧分别继续上学。 《元史》依然由翁独健担任,新加入点学校的是邵循环正先生和内蒙古大学林沈、周清澍先生和蒙古史研究室的所有人 邵循环正在业务中不幸病逝,没能看到《元史》的出版 读书报:冯家升,陈述各自承担的事业要点现在还能知道吗? 徐俊:冯家升的工作除了完成的大部分点校初稿外,首先为点校本的发源地做出了贡献,从底本、通校本选择、前人的成果到参考,一名多译等特殊问题,形成了后期定稿的基本框架。 在1963年12月20日的辽、金、元三史座谈会上,冯家升说:“《辽史》预定于64年12月末提交原稿,但有可能延期。” 根据1965年8月31日辽金元三史从业议事录,《辽史》全书开头一次,到第六十六卷上学 创建版本学校、本校、其他学校,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预计于1967年完成。 “文革”爆发前的1966年4月1日,他在给赵守奎的信中说,“从4月到7月末,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杨图(《重新绘制杨守敬地图》——引人注)。 我打算在90卷以后校对《辽史》。 从8月到10月,一边补充一边做一点校正。 从十一月到十二月末稍微划分一下旅游业 (也许不能,但保存不太多 ”,冯家升完成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点校和校勘记。 学术界有句话叫“辽史三大家”,冯家升是三家之首 冯家升年轻时受到陈垣、洪业、顾颉刚等的影响,致力于辽金史研究 后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就职,继续辽史研究 他与美国学者魏特夫合着的《辽代社会史》,至今仍在为辽史研究名著 冯家升从20世纪30年代上燕大时开始校对《辽史》,总结了他的辽史研究代表作《辽史源流考》《辽史初校》《辽史与金史、新旧五代史互证实例》,1959年中华书局作为《辽史证误三种》出版 冯家升的《辽史初校》,遵循陈垣的《四校法》: (1)《辽史》百袴本、南北鉴本、殿本的相互学校。 (二)《辽史》纪、志、表、传之间的本校。 (3)他书中保存的《辽史》引文的检验校(四)《辽史》与金、宋、五代、高丽史的相互证明(五)模仿王先谦《水经注》的校对例子,编辑了前人关于《辽史》的论述,并加了摊派。 可以说完成了“辽史”点校最基础的工作 冯家升点校“辽史”之后的是“辽史三大家”的另一位陈述 1971年“二十四史”点学校恢复业务后,分为南北朝组、辽金组、明史组、清史稿组共计四组 辽金组由“汉儒林、邵循环正、翁独健、张政烺、陈述等组成”、“辽史”(初步点校完):陈述根据冯稿进行编辑加工,计划于1972年上半年排行。 他曾经担任中国辽金史学会会长、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会长,阐述了他对现代辽金史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老师讲述了他年轻时在中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41年11月陈寅恪老师为陈述《辽史补注》制定了序,称赞《补注》和《辽史》,如裴注的陈志(陈寿《三国志》),讲究学术之林。 冯家升( 1904-1970年)和陈述( 1911-1992年) 他们俩合起傅乐焕( 1913-1966年),“辽史三大家”的陈述“辽史补注”的编写始于1930年代史语所时期,但1971年继承了“辽史”的点校,“补注”还在补编中 迄今为止的陈述还编辑了学校各家记录的辽文及其新获得者(包括碑文),编辑为《辽文汇》(后来改为《全辽文》由中华书局出版)。 《辽史补注》和《辽文汇》的长时间积累,对《辽史》点校起到了学术支持的作用,是冯家升点校的初稿的有力补充 《辽史》于1974年10月出版。 当时,陈述先生请负责“总其成”的顾颉刚先生为《辽史补注》安排了顺序。 “幸随点校本二十四史并行。” 顾客说:“我们这次在学校工作,可能有点缺点,但质量有所提高。 根据《补注》的出版,显然又是一个。 “元修宋、辽、金三史,“辽史”自古以来就被评价为“太简略”“最简略”,但由于辽代文献匮乏,“辽史”成为辽史研究的最基本典籍。 订购校本《辽史》,经冯家升、陈述两位辽史大家整理,为近半个世纪的辽史研究提供了基本正确规范的通行复印件。 读书报:参与了修订工程的组织实施。 请说说《辽史》修订的有关情况。 包括《辽史》修订的具体方法。 徐俊:关于修订负责机构和主持人的选定,我们首先遵循以下两个大致标准。 一是从连续性考虑,尽量选择原点校单位。 一是从学术力量出发,尽量选择在历史上积累的学科点 北京大学的刘浦江教授是现代辽金史学界杰出的年轻学者,在着手修改《二十四史》之初,我拜访了蔡美彪,关于修改辽金史,蔡先生首先推荐了刘浦江。 因此,在2006年我们进行第一次调查时,《辽史》的修订基本上明确了由北大负责,刘浦江主办。 我想承担北大和辽金两史,但由于张帆参与了陈高华先生主持的《元史》的修订,我放弃了这个想法。 《辽史》修订了前期的规定动作和必要步骤,极为顺利,各史无出其右 其中有史书的差异、原点校本的差异、修订小组的准备等各种因素,主持人的学术积累和修订力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辽史》修订小组在两方面都很优秀 关于“二十四史”修改整体,对于其他各史和各史的主持人,我们与“辽史”修改组的实务交流机会比较少 工作顺利,很少反复讨论。 修订员工的周折,互相讨论,也经常开会 《辽史》从开始阶段的修订案、修订样品原稿到中间阶段的二次样品原稿,没有任何纽带,意见一致,省去了很多麻烦 而且《辽史》修订组一点行比较有效的方法,在各史初期的摸索阶段,也起到了模板演示的作用。 让我简单地举个例子 如何吸收前人的成果包括断代史研究成果、与本书密切相关的文献研究成果、比较点校本的校正成果等,是修订的最基本的准备工作 事业总则对此提出了确定的调查和吸收的要求,但怎么办还不确定。 《辽史》修订组的方法非常有启发性 2007年10月讨论修订案时,修订组已经全面收集了前人关于《辽史》的校对、正误论文,总结成《辽史正误》一本( 250页),收录了1942年以来分散在报纸、文集中的论文、着作,共62篇。 要做到这一点,似乎很正常。 重要的是下一步。 他们把所有复印件中相关的校对点显示在复印件的重要位置,把各复印件相关的“辽史”的卷绕统一为“辽史各卷的正误索引”。 这样,有《辽史》的卷有什么样的文案,位于什么位置,与那些校对问题相关,一目了然 参与各个修订的人可以从这几个地方毫无遗漏地掌握前人对某个校勘点的意见 另外,原点校本比较新出考古材料和石刻资料的使用量少,“辽史”修订组制作了“辽代石刻新编”,用于修订 如何统一把握参与修改的人在获得资料方面的均衡一致,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刘浦江教授介绍了这个方法,把已经完成的《辽史各卷正误索引》交给我们时,我衷心佩服他的业绩。 我们后来在各史上宣传了这个方法 这看起来只是具体的改善,但这是减少重复劳动和消除疏漏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进一步修订长篇时,根据修订要求,各史修订必须在校订前制作修订长篇,记录所有校正点的复印差异、文献依据和审查过程 我第一次看《辽史》的修订长篇时,深深佩服长篇的深度和细腻。 长篇不仅清楚地记录了所有校正的文献引用、考证过程,还引用了今天的论文,写明了所有的篇名和页码,真正实现了我们提出的所有可以倒退的目标。 读书报:刘浦江教授将学生培养与《辽史》修改相结合,如何评价这种工作方法? 徐俊:上世纪的“二十四史”学校与断代史学科建设的关系众所周知,流传了很多学术佳话 点校事业依靠断代史学科的迅速发展,学科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 这是因为修订工程开始之初,我们除了把通过要点项目培养优秀古籍作为我们自己的要求和目标以外,还支持负责部门通过修订培养学术新人,推进学科建设。 修订各史对学术团队的培养各有建树,《辽史》修订组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在接受《辽史》修订之初,刘浦江表示使用读书班的形式,在广泛检查版本对学校、本校已经有成果的基础上,逐卷集体研究《辽史》。 读书课上,对各校对点进行调查研究,制作详细的修订长篇,斟酌学校的取舍,形成校对记的初稿 从2007年5月19日第一次读书课开始,到去年6月结束全书会已经6年了,每周六上午9点到下午5点,在北大中古史中心的计算机室,雷动不动地成为了《辽史》修改组的读书课。 事实证明,这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修订工作有系统,有深度,而且一群学术新人巩固了文献基础,培养了严格牢固的学术品格,顺利进入专业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修订组成员结合修订工作,出版专著《《辽史百官志》审查》,撰写20多篇学术论文,大多是辽史研究中人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刘浦江生前经常说自己很寂寞。 我希望新一代辽金史研究者不会那么寂寞。 这是学科持续的巨大关怀! 刘浦江去世后,看到修订组同学的投稿,年6月,“辽史”第一次会结束后,他给同学们写信,热情地说:“是丰收的青春,无悔的青春。” 每次重读,我都很感动 我认为对修订组的门徒来说,这将是他们学术生涯不断前进的永久精神资料。 刘浦江读书报:刘浦江教授因病去世,对《辽史》的修订稿有什么影响,我想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徐俊:《辽史》修订组于年6月完成全书会阅读,之后刘浦江教授于年4月被诊断为淋巴瘤晚期,7月在中华提交了《辽史》共116卷的修订稿(每卷有校勘记和长篇两个文件),11月18日序言、图例及参考 这时,在他去世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在病后化疗的间隙里,顽强地反复完成了统一原稿的工作 刘浦江教授可以说用最后的生命冲刺完成了《辽史》的修订,没有留下难题 根据他在疾病中的指示,从头到尾参与修订的邱靖嘉负责协调,年轻的修订小组与我们小组密切合作,圆满完成了最后的列校和定稿的誊写通读 《辽史》修订稿提交后,我们陆续委托蔡美彪、刘凤翫、王曾瑜、陈智超、宋德金、张帆、吴丽娱乐、王素等老师进行外部审查。 其中,蔡美彪、刘凤翁两位老师的意见在刘浦江生前收到并转移给他酌量。 刘浦江教授在序言、图例及最后定稿后,曾经打了我们的责任和电话,特别关心外国审查专家的后续意见 他最后的电话是通过听取《辽史》修改的反馈意见,想在春节前召开修改组内部会议,安排春节后病情稳定期间的最后修改定稿。 《辽史》审查了加工和修订组的完整编辑工作,又过了一年多,修订组无委托,合作,保证了最终的修订质量。 关于《辽史》修订版达到的学术高度,学术界有必要进行检查和评价,不是我外行能评价的,但我认为《辽史》作为修订版是辽史研究和辽史文献整理的新标杆。 工资用完了,刘浦江教授一定会因天灵而高兴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要闻】中华书局掌门人谈《辽史》修订:二十四史中,辽史最寂寞

地址:http://www.j4f2.com/ydbxw/16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