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46字,读完约13分钟

五一劳动节颐和园,桃花盛开,绿柳成荫。 东宫门外的广场人流如织,进入仁寿门,沿仁寿殿向西不远。 绕过假山,人们看到了修复后的新门楼。 发现这是刚开业的德和园。 德和园的重新开始为颐和园增添了新的景观,这座“皇家剧场”也为了解京剧的历史增添了课程。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德园位于颐和园仁寿殿北侧,占地约59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940平方米,包括大戏楼、颐和园殿、戏廊、庆善堂等24处建筑,是清代最大规模的皇家戏园建筑群。 其前身名叫怡春堂,建于1750年,1844年被大火破坏。 光朝整修颐和园时,为了满足帝后,特别是慈禧太后的娱乐生活,格式雷第七代雷廷昌负责设计,花了71万两白银建造了带有升降舞台的大戏楼,这座大戏楼也成为清代皇家戏剧楼成果的终结之作。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进入颐和园门,过仁寿门,沿着仁寿殿向西不远。 绕过假山,门楼映入眼帘。 这就是德和园。

德和园的门楼不大,和后面三楼的戏剧楼相比有点矮。 进入院内的是四进院的建筑集团,大殿气宇宏大,殿堂、舞台、长廊错综复杂。 大门对面是化妆楼,是演员的后台,两侧裙子林立。 从东西绕过化妆楼,进入戏剧楼院。 这里是戏剧和戏剧的核心空之间,戏剧楼院南侧是三层的戏剧楼,这就是德和园的主体建筑——大戏楼。 剧场的正对面是yile殿,也是当时的帝后,特别是慈禧太后的观演区,剧场两侧是观剧廊,东西各10间。 当时,王公大臣被观看是恩宠和荣耀。 颐和园北侧是庆善堂,是帝后休息的地方。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大戏楼由两层高的戏楼和三层高的大戏台组成,占地385平方米,总高约22米,相当于现在的7层高。 舞台共有3段舞台,名福、禄、寿3台。 每个舞台都设有末路门,可以进行公演。 大舞台的第一层有仙楼,左右有楼梯,上部有天花,中央有方形的天花板,天花和二楼地板之间的距离为1.8米,演员、工具可以出入。 二楼的东西两侧设有直走楼梯,后台是为了往返舞台和舞台三楼而设的,这一楼的上部没有天花,是三楼地板,设有多个木枋,类似密肋地板。 三层的木板中央留有天花板,天花板旁边有升降装置,可以让演员和道具在一、二、三层之间流动。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大戏楼地板下面还设有井和蓄水池,起到集音和共鸣的作用。 舞台上还设置了“特殊”装置,能产生天花板下雪、水景从地井喷、神仙从天而降、鬼从地而出的效果,非常惊险。

表演大型戏剧表演时,淡水登场,为了提高演唱时的共鸣效果,在一楼舞台底部挖掘了深10.1米、上口径1.1米、下口径2.8米的砖井(大井)。 在砖井的东、西、北三面,挖掘了5个四方约1米、深1.28米的梓池(小池塘)。 与这5个池子相对应,2、3楼的戏剧楼上建有滑轮、滑轮。 演戏的时候可以上下合拍,表演水法、魔术的大排戏。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至今舞台内的滑轮、滑轮还是很完整的,德园剧场修复时,通过了测试,滑轮、滑轮的负重能力还是很完整的,一直以来都是灵活采用的。

工程费71万两白银

德和园的前身是清含园(颐和园)时期的怡春堂。 元代,这里青山秀美、永定河冲积扇形成瓮山泊(西湖)。 明代围绕瓯山泊一带形成了山湖、寺、村、田。 诗人文征明有一首诗。 春天的落日水是蓝色的,天空的电影院包括在下面。 十里青山行画中,双飞百鸟如江南。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清干隆帝14年( 1749年),为处理北京西郊水灾,迎来生母崇庆皇太后60万寿,扩展西湖、堆培山,开始清含园工程。 为园视察提供方便,玉澜堂、宜艺馆作为皇帝的工作殿提供。 干隆帝为了讨好奉母,在玉澜堂东侧,也就是德和园的某个位置建了院子——怡春堂。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道光二十四年( 1844年),大火烧毁92年的怡春堂。 咸丰十年( 1860年),怡春堂遗址又目睹了英法联军的罪行。 怡春堂和园内其他建筑物默默地在荒凉中等待复兴。

光绪12年( 1886年),光绪皇帝的生父酒精亲王奕让恢复昆明水操,恢复清含园工程。 两年后,清伊园改名为颐和园。 勘察设计由时任格式房掌案格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负责,施工由兴隆、义和、德兴等10多家木工场分担。

据记载,德和园设计曾四次调整,共有五种方案,慈禧亲自审查方案图案并提出编辑意见,可见慈禧重视德和园建设。 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五月德和园差不多完工。 工程费为71多万两白银,在颐和园修缮经费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仅次于佛香阁制造费的78多万两。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德园戏楼建成后,慈禧在此观剧300多天,其中最多一年40多次,而且每次从宫中来的第二天一定会观剧。 颐和园内上演的戏除升平署上演外,大部分为传宫外戏班和“内廷供养”,有“三庆班”、“义顺和班”、“玉成班”、“宝胜和班”、“四喜班”、“同春班”、“春福班”等。 慈禧在这里看了13年多的戏。 光绪26年(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向西逃窜,包括德和园在内的颐和园又遭抢劫。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60年间修理过3次

20世纪50年代,德和园殿座翻新,装饰上油画。

1984年,为了迎接国庆35周年,颐和园将重新装饰德和园殿座油。 利用原有的古建房屋和独特的历史,用原有的陈列和主题陈列的方法开辟展区,其中大舞台和颐尔殿被安排在原有陈列上,戏楼的陈列车表演轿、服装,东芝戏廊被安排在“慈禧生活用品展”上,西戏廊被安排在“清代宫廷玻璃器皿展”上。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年11月,随着金龙和玺彩画的最后一笔拿走,德和园大戏楼出现了新面孔,按照光绪时代的彩画纹样重画的和玺彩画发出了耀眼的金色,经过百年皇家戏楼更是雄伟而韵味十足。

此次改建是建国后对德和园进行的规模最大、最科学、最严格的改建,包括大戏楼、颐乐殿、庆善堂等24座古建筑,工程历时13个月竣工。

翻修没有改变文物的原状,没有破坏文物的价值,遵循最大限度的保存和最小限度的介入大体,保存了德和园的建筑法式、结构优势和历史遗存。

修缮包括拆除垄屋顶,恢复以前传入的清水捉节屋顶。 对建筑进行了全面改建,恢复了更换老化严重的展望板和木构件的旧门窗的装饰形式。 在室内重新裱糊、装饰蜡的清光绪时期,按照德和园彩画样式、纹饰恢复。

这次整修最大的变动是恢复了光绪时期东西方戏廊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翻修后,德和园大戏楼安装了12个变形监测传感器,如果古代建设发生沉降、倾斜、位移等变化,监测员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并解决,监测精度达到毫米。

德和园里故事很多

光绪21年( 1895年)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后,慈禧太后在这里听了300多人的戏。 1908年9月,她去世前一个多月,她还在这里听最后一出戏。

当时宫廷公演有“花部”、“雅部”之分,但后来迅速发展为京剧的花部乱弹皮黄戏逐渐在这个舞台上占据主体地位,京剧在宫廷中迅速发展、成熟,逐渐定型。 慈禧等清末统治者对京剧的迷恋成就了清末最大的皇家戏楼,也成就了杨小楼、谭鑫培、孙菊仙等外班名角,推动了中国京剧日益完善、迅速发展,达到繁荣。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迷恋的王后和淘气的王后

德和园首次上演大戏是在光绪二十一年的七月二十四日。 当时上演的除了南府和太监演的“本家戏”之外,还有很多外勤戏。 四喜班、同春班、春福班、三庆班等。 谭鑫培、孙菊仙、陈德霖、汪桂芬等多位知名演员多次呼吁入园作为“内廷供养”进行慈禧公演。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德园剧场平时不仅为慈禧拍戏,逢年过节,《前三后五》还联轴大戏。 戏剧台上上演的剧目是在戏剧的前一天,南府总管商选后,大总管李莲英送慈禧御览,如果没有变化,就按照这场公演进行。

慈禧一到颐和园的第二天,就坐在德和园去颐和园看戏。 她看戏的时间通常是早上9点到下午6点,看戏的位置没有固定。 有时坐在颐和园中间的王座上,有时坐在殿西侧窗户下的炕床上,累了在西边温暖的阁内休息,饿了就在殿内东二间临时聚集的三张大桌子上吃饭,有时在舞台上唱歌,但慈禧的宝座却进入了梦中, 颐乐殿两侧各有10间戏廊,是被恩赏的王公大臣观赏的地方。 当时,能得到这样恩宠的也不过40或50人,王公按爵位辈分,大臣按官阶排两筐,都有固定的位置。 开戏前,慈禧在颐乐殿登基后,全体王公大臣向谢恩敬礼,随后宫监在舞台两个棱柱间,拉上八字幕,隔开慈禧和王公大臣们的视线,被称为“隔座”。 美国女画家卡尔回忆说,在颐和园制作慈禧图像时,在德和园“正在看戏”。 她和后妃们一起站在颐和园的廊下,在台上表演舞龙,后妃们互相使眼色,悄悄退到殿里。 这时,水柱从龙口喷出,溅到卡尔全身。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佛爷亲自改写剧本

慈禧太后不仅是老戏迷,还是戏曲专家。 她亲自教演员的舞台位置,参与一点舞台道具的设计,亲自写剧本,亲自监督排练,把昆腔的剧本变成了自己痴迷的西皮二黄。 光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归政后的慈禧太后来到颐和园享受晚年的生活,决定将昆腔《昭代箫韶》改编为西皮二黄。 为了这个宏伟的文化工程,她向身边的内务府、如意馆、太医院的略懂文理的人求助,但这些人对演戏是外行,只是帮助抄写记录。 慈禧太后把他们叫到便殿,每出戏都亲自批示,回去后凭记忆,拼凑出完美的笔记本,帮助慈禧润色渲染,最后交给慈禧审阅完成最终定稿。 然后让莎人们加上这些词,慈禧太后最多是“半”戏曲专家,陈德霖曾经说过:“老佛陀创造的词,不仅不能改,还必须大力赞扬。” 但是,有很多词句,真的很难闭口不谈,无论如何,无论如何都要做出让步。 安的语气是,歌很好听,她很擅长,觉得自己编的词很好,很好唱。 如果安妮不舒服,她不能说她的话不好唱,她说安得不好,所以她编了句话,传了安妮的声音,出了几汗。 在改编过程中,即使清王朝经历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庚子之变也没能阻止它,由于慈禧、光绪逃往西安而被迫停止。 从光绪二十一年到光绪三十四年,德和园大舞台上为慈禧出了三百多出不同文案的戏,其中许多著名剧本经后世不断改编至今。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谭鑫培晋升为“谭贝勒”。

面对懂这种戏的老佛爷,听她的戏的都是大腕。 谭鑫培、陈德霖、王瑶卿、杨小楼、孙菊仙、汪桂芬等知名名家大师,曾在德和园大舞台为慈禧太后献戏。 慈禧太后看戏很严格,对这些名利也一点不客气,但她也是个奖惩分明的人,对这些她喜欢的演员毫不吝惜。 非常重要的演员有特别的报酬。 谭鑫培娶女儿时,慈禧亲自送给他平底阔缘铜盆作为陪嫁,铜盆边缘刻有“慈禧端佑康颐昭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谭鑫培女儿出嫁铜盆”。 上有好地方,下必有焉,皇宫贵族,乡绅面对这些屈尊者,纷纷邀请这些有名的演员到家里来唱堂会。 据说被称为“谭鑫贝”的谭鑫培更受欢迎。 衡平那桐很喜欢谭鑫培的戏,想请他给家里演戏,谭鑫培主动请他去接安才肯。 那桐真的去谭鑫培求安。 根据清制,大臣向贝勒、郡王和亲王敬礼,因此民间称谭鑫培为“谭鑫培”。 谭鑫培没有加官晋爵。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德园大戏楼是慈禧太后看戏最频繁的地方之一,也是晚清戏曲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 到今天为止,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剧”,闻名中外。 这与慈禧太后和清宫的推崇密不可分。

看完马戏团后率先拔萝卜

在颐和园看戏的慈禧也经常胡闹。 当时,皇家在湖边临时搭建了舞台,享受着公演。 建造最大的临时公演场地的是慈禧在昆明湖西岸耕织图的遗迹,观赏了外国马戏团,为了整理场地,把田中不成熟的萝卜全部拔了出来。 慈禧将参加这次活动,带头拔萝卜。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解放后,德和园多次上演京剧

20世纪50年代末,德和园是重要的节日演出场所。 从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开始,颐和园将利用园林场地举办晚会,为中青提供文化休闲活动场地,在大舞台上演京剧,在德和园后院上映电影。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也曾在德和园大舞台上饰演贵妃醉酒。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1984年,刚修的德和园利用原来的古建筑家和独特的历史,用原来陈列和主题陈列的方法开办了展区。 其中,大舞台和颐和园的布置为原陈列,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窗前看戏,扮成戏楼展示服装、慈禧专车、帝后乘坐的领头人力车和肩舆等。 在院庆善堂和东西配殿陈列帝后妃嫔模拟像,东观剧廊陈列“慈禧太后生活用品展”,帝后服装和生活用品陈列,西观剧廊陈列“清代宫廷玻璃器物展”,两廊展厅的墙壁之间是慈禧太后的颐和园, 工作人员身着清代宫廷服装向社会开放,服务员身着女官、宫女、太监、侍卫等宫装服务游客。 颐和园还公开招募了数十名高秀丽的“宫女”服务员,身穿宫装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开门迎客的第一天,抢票的游客争先恐后,受到社会的瞩目。

“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链接

你对王家的舞台知道多少?

据文献报道,现场调查显示,清朝宫殿、行宫、园林中各舞台共有48台。 其中,北京故宫11座、沈阳故宫1座、西苑6座、圆明园18座、颐和园2座、静宜园3座、畅春园1座、避暑山庄2座、五台山行宫1座、静寄山庄2座、升平署1座。

其中,3楼剧场共有5个,分别为北京故宫寿安宫、宁寿宫畅音阁舞台。 圆明园的同乐园清音阁舞台颐和园德和园舞台和避暑山庄的福寿清音阁舞台。 现在只剩下德和园和北京故宫的痛快音阁舞台了。

当然清朝民间的舞台越来越多,据史料记载约有1万座。

标题:“中国最大皇家剧院重张 曾耗资71万两白银”

地址:http://www.j4f2.com/ydbyl/2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