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2字,读完约3分钟

长凤新(媒体人)

不知道,内地观众和农历新年一定和央视春晚很像。 香港观众也在春节看贺岁电影30多年了。 春晚希望年年举办,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新民俗,但香港人看贺岁片的历史似乎快翻过来了。 最近,香港媒体回顾贺岁片30年的历史,称为“集体回忆”,“那一年排起长队飞行的日子,现在已经不再有了”。

“贺岁港片的集体回忆:排长龙的日子已不再”

当时确实爆炸了。 1981年,许冠文三兄弟主演的《摩登保镖》被认为是香港开播以来的第一张贺岁片,从此开启了贺岁段模式。 次年,许冠杰、麦嘉主演的《最佳拍档》收入2604万港元,入场人数达到217万人,创下迄今香港电影最高入场人数纪录。 该电影导演曾志伟、编剧黄百鸣,此后成为香港式贺岁电影的中坚力量。 整个80年代都是贺岁段的形成期,春节全家去电影院玩消磨时间,逐渐形成风潮。 当时很火的作品包括高志森导演的《富贵人逼》系列,用喜剧的方法描摹小市民的财梦,引起香港人强烈的共鸣。 董骏、沉淀霞去世的时候,甚至内地观众也提到了他们的一系列代表作。

“贺岁港片的集体回忆:排长龙的日子已不再”

90年代,贺岁片进入成熟和鼎盛时期,群星云集的喜剧片、动作片都是主力类型。 春节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周润发、周星驰、成龙等销售座巨星常年坐镇。 24年前的羊年春节,张国荣、周润发、钟楚红共同演出的《纵横四海》上映,海报上写着“金姬羊年贺岁巨献”,被誉为集“浪漫、惊险、乐”于一身的“独一无二的物种”,也是 该舞台为周星驰的“全萤专家”、成龙的“飞鹰计划”,结果“飞鹰计划”以3905万人获胜。 魏君子《香港电影演义》称,90年代初,每年几乎新宝、金姬、嘉禾、永高几家企业都会祭奠“双周一成”进行对战,将春节影市推向烈火烹调油的盛况,“赌神”、“红番区”、“东成西就”、“

“贺岁港片的集体回忆:排长龙的日子已不再”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高志森和黄百鸣合作的《家有喜事》、《花田喜事》等电影,成龙的功夫喜剧也是合家欢电影的选择。 香港历代贺岁片票房前十名中,90年代的电影居然占了8席,除《家有喜事》、《97家有喜事》外,其他6部作品均被成龙占领:《警察故事4的简单任务》( 1996 ) 51万人, 后者是以“贺岁片”的名义引入内地的第一部香港片,也掀起了后来的内地贺岁片大潮。

“贺岁港片的集体回忆:排长龙的日子已不再”

退潮,进入21世纪,贺岁片因香港电影势头低落,进入历史票房前十的只有《长江7号》( 5140万)和《金鸡sss》( 4128万)。 (注:星爷的《功夫》于2004年圣诞节上映。 不算春节贺岁片)。 2007年,来到阴暗的“弟子”庆祝,与以前流传的节日庆祝气氛完全不相符。 但是,三位《贺岁元老》随后分别引起大任:黄百鸣夺回《喜事》系列,前往深圳,前往杭州拍摄《家有喜事2009》等电影。 曾志伟立足香港拍《我爱hk》系列,今年还有《浮华宴》(内地片名《神探要来了》)。 演了10部以上贺岁片的吴君如延续了《金鸡》的性喜剧+感情路线,今年献上了《12金鸭》。

“贺岁港片的集体回忆:排长龙的日子已不再”

也有人抱怨说,因为拍照很少在意香港人的口味,所以香港式贺岁片的盛况很难。 其实,更令人惊讶的是,年周星驰《西游降魔篇》在内地位居华语电影史上第二,而在香港,他十年的票房却是最低的。 谁抛弃了谁? 因为有人详细解读了这部电影随处可见的香港本土文化元素,是北上的星爷忘记了根本,还是今天的香港人没有他的新意?

“贺岁港片的集体回忆:排长龙的日子已不再”

今年春节,香港人依然有贺岁片,难免强颜欢笑、今昔追逐——“有感情总比没有感情强”。

标题:“贺岁港片的集体回忆:排长龙的日子已不再”

地址:http://www.j4f2.com/ydbyl/20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