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1字,读完约4分钟

据说在马三立老人的亲传弟子中,常宝华是观众最熟悉的相声艺术家。 得知马老去世后,记者打了常老的电话,回忆起了恩师生前的事迹。

记者:作为马老的亲传弟子,你如何评价马老的表演艺术?

常老:马派艺术注重表演的精髓,不追求外在的东西,学习老师的艺术不能生搬硬套
。 老师在艺术上不太追求包袱,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老师创作的人物入木三分描写人物的心理,能使听众产生无限的联想。

记者:马老的负担有什么好处?

常老:刚才说老师的人物描写得好,超出了负担本身,不是说老师筛出来的负担不响,而是说老师在世的时候,不要盲目卖弄,自然从故事开始,才能真正地嘲笑人们。

记者:你如何看待马老的艺术水平?

常老:老师是天津观众的骄傲,是中国相声界的瑰宝。 天津的观众最内行,你们一定听过“马三立的相声经得起琢磨”的说法。 因为他的相声不仅有趣,而且笑后还能让人回味,得到某种启发。

记者:你和马总是怎么结缘的?

往常:我在1975年当上了马老师。 那个时候老年人喜欢我,我也想进入他的门下,但是不好意思开口。 马老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自己说:“老四(常老师的乳名),怎么样,今后让我当老师吧! ’说。 我当时很高兴。

从那以后,我和老师一起去唐山等地演出的时候,老师给了我量。 每次演出结束,大师都要仔细地向我指出。 现在老师走了,我的心都碎了,一闭上眼睛脑子里就会出现老师的身影。

记者:马老的人品有口都碑,你有什么样的实际感受?

常老:可以说马老对我们后辈的照顾很细致。 做人也很认真,很认真。 有一次,在首都剧场外面,我看到有卖小花生的,老师马上就走了,给我买了两斤。 小贩认出是马老,量了三斤的分量,只花了两斤的成本。 老师立刻板着脸说。 “不多给钱的话,我就不要多少。 你举起我,我有心,但我决不会拿你的旧便宜东西。 ”。 这种事不胜枚举。 有一年,我给老师送了人参补品,他小心翼翼地说。 “我不需要你的礼物。 你送我也没用。 如果真想买的话,请给我麻豆腐(北京便宜的小吃)! ”。 我去海外公演之前,问了老师想要什么。 他买了就买马吧。 怎么从国外把马带回来呢? 老师这样委婉地拒绝了我的好意。

“亲传弟子常宝华缅怀恩师”

记者:马老给同行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

常老:同行都喜欢去老师家。 因为老师不仅热情好客,对于后辈专门提出的问题,被要求也有答案。 老师一生淡泊名利,是中国曲艺界一代宗师,同行中没有一个人提到马老,不选拇指。 老师的逝世是文艺界的一大损失,老师已经不能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相声精品了。 这绝对是损失。 后辈佩服他在老师生前的遗嘱中简化葬礼,但也想呼吁相关部门召开“追想会”,让后辈和马老的相声粉丝有机会再次缅怀老人。

“亲传弟子常宝华缅怀恩师”

记者:为什么马老很多弟子的名字里都有“笑”字?

常老:老师希望弟子们也像他一样,给观众带来越来越多的笑声。 所以,他弟子的名字里有“笑”字。 比如我哥哥阎笑儒,他的年龄比老师还大,老师一直不接受他。 虽然最可怕,但是老师能像朋友一样切磋。 但是哥哥主张以他为师,老师也成全了他。

“亲传弟子常宝华缅怀恩师”

记者:你的名字里为什么没有“笑”字?

常老:我也想改变自己的名字,但老师认为我进入他门下时已经在相声界有点名气了,他不主张我改名。

记者:你最近一次见到老师是什么时候?

常老:我想是2001年老师告别舞台的公演,但是我因为日常事情很多,身体不好,所以一直没来看老师。 老师也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没有让我见他。 现在,在马老去世之前没能见到他,在我心中成为了遗憾。

记者:在马老的言传身教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切身感受?

常老:也有人觉得老师的相声很俗气。 比如《黄鹤楼》,演这一段的人不少,但通过老师的分解,我发现这看起来很通俗的一段是如此博大精深。 有一次在老师家,那位老人只是帮我分解人物就花了一上午的时间。 他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解让我们由衷地佩服。

标题:“亲传弟子常宝华缅怀恩师”

地址:http://www.j4f2.com/ydbyl/20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