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26字,读完约9分钟

[摘要]全盛时期的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占地5200亩(约350公顷)。 其中,西洋楼约120亩(约7公顷),占全园总面积的4%,其余96%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古典园林。 从圆明园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现存遗迹可知,圆明园中国园林部分的100多个景区,不是建筑与山水、花木的有机结合,没有不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 圆
明园的风貌正是由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区组成的。 今天,如果翻修圆明园,只恢复山形水系、植物配置,不恢复相应的建筑,必然失去这些景区原有的文化内涵,恢复圆明园原有风貌也将是一句话空 1980年,侯仁之先生提出了整治圆明园遗址的八字方针:以水为纲,以树为基。 现在,在这两个之后再加一个,需要让建筑成为灵魂。

“《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2000年8月1日,北京市市长事务会大体通过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制定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同年9月2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基本同意。 持续了近20年的争论终于画上了句号。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不再是圆明园是否翻修,而是如何翻修。

“《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翻修圆明园首先包括恢复山形水系、恢复园林植被景观和恢复部分建筑。 其目的是恢复圆明园的风貌。 关于恢复山形水系,恢复庭园的植被景观,专家学者的意见基本一致。 在修复一部分建筑物方面,存在严重的分歧。 有些人认为所有的建筑物都不应该恢复。 有些人认为至少应该恢复80%。 《计划》采取折中的方法,“将恢复建筑面积控制在古建筑遗址面积的10%以内”。 因此,建筑恢复与恢复圆明园原有风貌的关系成为圆明园遗址整治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占地5200亩(约350公顷( hm2 ) )。 其中,西洋楼约200亩(约13公顷( hm2 ) ),占全园总面积的4%,其余96%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古典园林。 从表面上看,圆明园是中西合璧的园林。 但是圆明园的艺术特色不是她的中西合璧,也不是她的欧式建筑,而是她的中国风和中国风。 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在其着名的《致巴特莱上尉的信》中分别以中国圆明园和雅典巴黛农神庙为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前者为梦幻艺术,后者为理念艺术。 他称赞圆明园“不仅是独一无二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圆明园建于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咸丰十年( 1860年)被破坏,历经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四朝,历时150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圆明园的规模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圆明园的黄金时代是干隆一朝,圆明园的风貌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干隆在位的60年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候,封建的中央集权已经迅速发展到了顶峰。 干隆曾经说过:“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所有使用者都听过、旁听过语言的权威。” 另外,朕父母看过本章,折中酌量,并不是所有大臣都可以参与。 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留下的有关圆明园的上谕、国家图书馆留下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干隆本人关于圆明园的诗文可以看出,圆明园的总设计师是干隆。 无论是中国园林格式雷,还是设计西洋楼的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都只是干隆意图的执行者。

“《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虽然干隆是满族人,但他对中国以前传下来的文化有很深的造诣。 他会诗、作词、作文、绘画,书法也有一定水平。 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关于造园,他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在《清含园记》中写道:“湖成治水,山名临湖。 有湖山胜利的概况,没有亭台装饰能事有因,文缘质起。 ’他认为有昆明湖、万寿山那样美丽的自然景观,展馆等人文景观也必须装饰。 建在湖山,是文与质的关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但是,这种装饰不是草率从事,而是有意经营。 圆明园的100多个景区,都是建筑与山水、花木有机结合,构成诗情画意的边界。 “人做,犹如天开”。 从圆明园的造景中,我们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圆明园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筑对塑造圆明园风貌的重要意义。

“《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平湖秋月、福海西北角、正宇三楹。 西边是流水声。 从东北出山口,濒临河流,变成花嶋兰皐。 折东南,度桥为两峰插云,东南为山水乐,其北为君子轩,藏密楼。 干隆在《平湖秋月语序》中说:“靠着山面湖,竹木变密,左右支撑板桥通过木屐。 湖面几十公顷,深秋的月亮白晃晃的,潋滘波的光,连绵在天空中。 苏公堤畔,差足方兹胜概况。 ”苏公、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苏公堤是他在杭州太守时为了治水而建设的西湖长堤。 “苏公堤畔”四字告诉我们,这个景区在西湖十景中模仿了同名的一景。

“《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蓬岛瑶台,在福海的中央。 门楹,朝南。 本堂七楹 殿前东是畅领楼,西是神州三岛。 东为随安室,西为日月平安报好音。 蓬瑶台东南度桥为东岛,亭为泸海仙山。 西北度桥位于北岛,正宇三楹。 干隆在《蓬岛瑶台诗序》中说:“在福海中制造大小三岛,仿照李思训的画意味着仙山楼阁的形状。 苒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 ’李思训是唐代着名的山水画家。 这个景区是他代表作《仙山楼阁图》的再现。

“《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上下天空的光之西、折之南、度桥是杏花春馆。 西北是春雨轩。 轩为杏花村 村子的南边因石缝而余清。 春雨轩过后,东边是镜水斋,西北室是抑制斋,西边是翠微堂。 干隆在《杏花春馆诗序》中写道:“从山亭弯弯曲曲地进入,低矮的房屋篱笆、东西参拜错了。 环文杏,春深花开,鲜艳如霞。 前面种一小块地,杂草里种蔬菜。 知道野田村的景象”这里的景色和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的意境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海宁氏的隅园是江南名园之一。 1762年干隆南巡,驻扎在这里,给予安澜园。 “为其结构好而高兴,然后回国”。 关于修缮四书屋的航班,“左右前后经过少许位置,即与陈园曲折”。 由于这个园的蓝本是海宁的陈园,所以这个园里的园也命名为安澜园。 安澜园的正宇五楹是四宜书屋,东南是? 经馆,还有南边是采芳洲,然后看亭,东北是绿色的窗帘。 四宜书屋西南为无边风月阁,西南为含秋堂,北为烟月清真楼,楼西偏南为远秀山房,楼北度曲桥为染霞楼。 对这些建筑物,干隆逐一吟诵,被称为“安澜园十咏”。

“《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以上四个景区中,有模拟自然风景的,有再现前人诗画意境的,也有移植江南名园的,代表圆明园造景采访的几个主要来源。 从有关圆明园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现存遗迹可以看出,圆明园景区并非建筑与山水花木的有机结合,没有交相辉映。 没有不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 圆明园的风貌正是由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区组成的。 1860年,看过圆明园景色的英国随军牧师在书中写道:“写园景,需要诗人、画家、历史学家、美术鉴定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天才人物,应该加以形容。” 圆明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这位牧师的话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我们只要翻修圆明园,恢复山形水系、花草树木,不恢复一点景区建筑,这些景区就会失去灵魂。 蓬岛瑶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在的福海恢复了碧波起伏的景观,但是福海大小的三岛没有恢复唐代画家李思训所描绘的仙山楼阁般的建筑,人们很难想象干隆在《蓬岛瑶台诗序》中描绘的世界仙境。 平湖秋月、杏花春馆、安澜园等景区,只能恢复山形水系、花草树木,如果不恢复相应的建筑,必然失去这些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每个景区都没有建筑,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内涵,恢复圆明园原有风貌也成了一句话空。

“《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中国的古典园林和外国的古典园林大不相同。 例如,西方的建筑主要是砖结构,中国的建筑主要是土木结构。 砖的结构寿命长,即使被破坏,废墟也能长久保留,有时会带来美感。 土木结构、寿命短的干隆在《安澜园记》中说:“土木之工,二十年斯毕。” 也就是说,土木结构的建筑,其寿命只有20年。 如果遭遇战乱,这些建筑物会更不幸。 北宋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后》一文中写道:“唐贞观( 627~649年)、开元( 714~741年)期间,公卿贵戚开馆排在东都者号的千邸。 然后,混乱了,继五季的酷之后,那个池塘里的竹树、战车蹂躏了,化为小山墟。 亭子大西,烟火燃烧,化为灰烬。 与唐共灭共亡,别无选择。 ’我国现存的许多名胜古迹,都经历了千百年风雨的沧桑,经过多次故障维修,才得以幸存。 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进行圆明园的整修工作。 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决不能照搬。

“《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1980年10月,侯仁之在《圆明园》中提出了整治圆明园遗址的八字方针。 “以水为纲,以树为本。 ”。 这个方针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完全正确。 即使在今天,圆明园遗址的修缮也有指导意义。 但是,侯仁之并不反对恢复建筑,他只是在正式开放“要点恢复一点景区”后,“多想想”的问题。 恢复景区必然包括建筑。 20年过去了,要点恢复一点景区的条件已经成熟。 我认为在侯仁之提出的“以水为纲、以木为本”这两个句子之后,还需要再加上一个“作为建筑灵魂”。 关于恢复多少建筑物,应该根据调查研究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性来决定。 恢复建筑,需要精品意识。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努力达到最高水平。 只有这样,被称为“所有造园艺术的典范”的世界名园才能重新焕发异彩。

“《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参考文献:

[1]中国史学会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7月版,第420页。

[2]《圆明园》,第1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11月出版。

标题:“《圆明园》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地址:http://www.j4f2.com/ydbyl/20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