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81字,读完约8分钟

对中国电影的迅速发展来说,张元的经历是一个特别感兴趣的现象。 1989年张元开始拍电影,但他的关注对象是边缘人群,在提到中国独立电影时,张元是不得不提到的身材。 但从《探亲新年》开始,张元转为“地方上映电影明星”。

“谈起电影《江姐》 导演张元:真诚用不着强调(1)”

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体制中游刃有余地改变角色的,似乎只有张元一人。 只是,有人怀疑他的转移太顺利了,是不是妥协了,是不是开始玩了,这是个动机。 ——小
1963年出生于江苏省。 从小就学习画画。 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一毕业就由个人独立制作。

“谈起电影《江姐》 导演张元:真诚用不着强调(1)”

1989年,第一部电影《妈妈》。

1992年,拍摄《北京杂种》,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摇滚电影。

1994年,完成纪录片《广场》。 年末,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21世纪世界青少年领袖百人”之一。

1996年,完成《儿子》。 同年,拍摄完成《东宫西宫》,并正式入选1997年法国戛纳电影节。

1998年,获得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 同年,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共同拍摄了戏剧电影《新年回家》。

1999年,完成了记录长片《疯狂英语》。 同年,《新年回家》参加了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等4个奖项。

2000年,联合国在巴黎向张元颁发了“文化和平奖”。 同年,完成了数字电影《金星先生》。 被选为《新闻周刊》和青岛新闻网共同评选的“全国十大新锐青年”。

2001年,完成了纪录片《领养》。 被《中国青年》杂志选为“影响下世纪的100名青年”之一。

2002年,完成了《我爱你》、京剧电影《江姐姐》。 拍摄《绿茶》。

2002年,导演张元空前地多产、多集也发生了争论。

出了《我爱你》,被骂的力量不小,拍了13年电影的人被报纸骂“不具备导演基本水平的张元”。

在采访中,他热情地坦白“厌倦了以前的创作状态”“非常讨厌被称为‘先锋导演’‘第六代导演’”等,并说“有必要那么迫切地否定过去吗? 有必要那么迫切地表明角度吗? ”

拍《江姐姐》把他变成了完全莫名其妙的人物。 “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想做什么? ’大家真的很混乱。 这样,对于只是“一举一动都被炒鱿鱼”的导演的处境,突然失去了创造性。

更令人感兴趣的事件是,大家都对他充满了怀疑,争先恐后地向前询问,但他的回答谁也不相信。

12月12日下午,在三里屯西五丁目的金谷仓采访张元。

- -《江姐姐》是纯粹的京剧现场录像吗?

记者:首先我要问一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 《江姐姐》为什么在《十六大》期间没有上映的计划? “《江姐姐》作为《十六大》献礼要点介绍片之一,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上映。 ”的报道。 其实那只是首映式,之后什么也接不上。

“谈起电影《江姐》 导演张元:真诚用不着强调(1)”

张元:对发行和制作企业来说,本来是安排这个的,他们希望作为“十六大”的献礼片发行。 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并未被电影局列为“十六大”献礼片。

记者:那么,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什么?

张元:前天晚上,在北大百年讲堂,北大研究生邀请《江姐姐》这部电影在北大上映。 之后,我和学生对话了。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我看了你所有的电影。 你的电影里有你自己,有你自己决定的观点吗? 或者,是张元在里面。 但是看到“江姐姐”我很困惑。 你在哪里? ”

“谈起电影《江姐》 导演张元:真诚用不着强调(1)”

记者:这个问题很好。 有“新电影”的身体想去看“江姐姐”这部电影,但是第一次看是告诉了我很早的人。 这纯粹是京剧的现场录像。” 我有同感。

张元:说起这个问题,我想其实那部电影里到处都是我。 不管怎么说,最重要的是,当一个身体献身于信仰的时候,我觉得我有敬意。 在德国,一提到“圣女贞德”,很多观众很快就了解了江姐姐。 他们很快就胜利了,不能理解她为什么会死,但最终他们觉得江姐姐这种行为非常辉煌。

“谈起电影《江姐》 导演张元:真诚用不着强调(1)”

从艺术上看,其实《江姐姐》中吸收了很多革命现代剧的做法。 例如,人物黑白分明,好人是好人,坏人是坏人,英雄是英雄,小丑是小丑,是非常脸谱化的东西。

记者:这不幼稚吗

张元:这其实也是非常鲜明的做法,是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态。 包括海外电影节在内的评选者们也说,看这部电影我们很清楚,这个故事很通俗易懂。 这样的京剧片大约没有30年了。 艺术到了今天,好人他也必须有他扣分的一面,必须有他的影子的一面,即使是坏人,也必须有他非常人性化的一面。 但实际上……

“谈起电影《江姐》 导演张元:真诚用不着强调(1)”

记者:我认为那是进步啊。

张元:不是这样。从这个立场认识世界,它又会被简化。 所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艺术有问题,但作为艺术品种,实际上值得我们研究。

张元心有崇拜吗?

张元:一位行为艺术家蔡国强,前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创作了一门艺术,将租来的院子里所有的雕塑都重新雕刻。 在他没有模仿之前,像出租屋这样伟大的艺术已经有人必须忘记它。

记者:你认为你和他有同样的艺术吗?

张元:我? 不,这……当然我不是复制品。 他的租赁院是用那个格式重新制作的,我还有一些我们的创作。

记者:《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说:“与其说张元是这部戏的导演,不如说他是这部戏的拷贝者,他拷贝了25年前我们所拥有的感情和表达方式。” 在当今时代,这样做更有意义——江姐姐正在走向信仰危机的现在”。

张元:那很好。 她总结的这句话如果是我说的话,我想那可能比我现在说的更准确,更准确。 我从上个世纪开始,下载了一点感情,下载了一点做法,下载了什么样的技术表现?

记者:你想下载那个。 一定有你的肯定和一点尊重吧。

张元:有一次,记者或者艺术家,他首先对事情没有表示肯定的态度。 你不能千方百计地说我肯定一个事件。 或者,我一定支持哪个事件。

我心里没有崇拜的概念。 而且我怀疑的概念胜过我对事件信任的态度。 很多东西我想表达。 展开它,或者是讨论的方法。 我想这种东西对我个人来说可能更有安全感。 我觉得如果你还没有做那个的话,态度完全直接肯定,可能不准确。

“谈起电影《江姐》 导演张元:真诚用不着强调(1)”

我也在做的时候发现《江姐姐》这部戏真的很值得做。 其中,其实在中国今天的艺术中,有很多已经失去的东西。

另一方面,今天的20多岁的年轻人,从我表现英雄的角度来理解我对英雄的看法。 比如程派青衣张火丁用什么样的方式扮演这个英雄? 程派有点委婉,伤心,那是“薄云覆盖月亮,雾锁住荷塘”的感觉。 我觉得可以让大家理解对艺术、京剧、英雄人物的表现,以及30年前就有的艺术表现的做法。

“谈起电影《江姐》 导演张元:真诚用不着强调(1)”

然后他就会知道我们五六七岁时是怎么接近艺术的,我们通过了什么。 我们小时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看博尔赫斯,也不是看波尼法斯、特里的导演长大的。 我们是看着八招长大的。 我们的艺术接触轨迹就是这个,不是非常多而庞杂的人性艺术。 我们的兄弟们,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应该从我们的电影中了解我们的这种事……我想用非常浅显的方式向他传达我对艺术的一点观念和理解。 我认为是个机会。

“谈起电影《江姐》 导演张元:真诚用不着强调(1)”

拍《江姐姐》是行为艺术吗?

记者:那么,你说的这部戏里到处都是你,指的是你的这个评价和你的这个意图吗?

张元:是的。我拍这部戏的时候,表现出我的有趣,我对这个形式,这个故事,里面的这个物体,还有京剧这种状态的有趣。

记者:一听到你拍了《江姐姐》这部电影的消息,大家的声音都很嘈杂。 我觉得大家变得有趣是冲着你来的。 大家都在推测。 张元这是什么? 他有什么动机? 黄骅原把你写在了他的“一周文化热点”专栏里。 “张元拍‘江姐姐’真的是‘回归’啊。 翻拍和拍革命性的现代京剧很流行吗? 张元重又站在他的“原始位置”上,重新找回了往日的“边缘眼球”。 而且很明显,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我觉得张元选的“江姐姐”可能受到了实验剧和前卫美术思潮的影响。 ”。

“谈起电影《江姐》 导演张元:真诚用不着强调(1)”

你刚才说行为艺术家,其实有些人认为你拍《江姐姐》真的是行为艺术——“现在的张元越来越不像导演了,他更像一个有导演身份的行为艺术家”。 在一次名为《南方周末》的采访中,张元特意笑嘻嘻地走过来,把报纸上剧照交给了朋友。 “怎么样,high吧? ’。 剧照是典型的样板戏式,江姐姐大义凛凛,国民党特务丑八怪。 ”的看法似乎也得到支持,但除此之外还有“后现代”“政治波普”“革命秀”。 大家都怀疑你……怎么说你觉得你别有用心? 我想听听你的应对。

“谈起电影《江姐》 导演张元:真诚用不着强调(1)”

张元:不能简单地表达为“行为艺术”。 如果说《江姐姐》这部电影是简单的行为艺术,我想我把这件事变小了。 我不同意简单地用非常功利的做法评论我做的这个事件。 我觉得我有理想。 自己工作也大致有。 或者,我不是那么粗略的人,但我也有理想。 吴菲

标题:“谈起电影《江姐》 导演张元:真诚用不着强调(1)”

地址:http://www.j4f2.com/ydbyl/19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