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01字,读完约11分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断断续续地推动地方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然而,他们的雄心从未像最近几年这么高,而且资本预算的投入也是前所未有的。

据摩根士丹利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在早期政策的支持下,政府在芯片行业的投资不到10亿美元。2014年宣布的一项政策计划显示,政府将花费1000-1500亿美元,推动中国在2030年前赶上世界领先的技术企业。其中,从事各种芯片设计、组装和封装的企业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此外,2015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了新的目标:在10年内将芯片的自制率提高到70%。

补贴1500亿 中国芯片业能否成功翻身?

显然,我国政府渴望摆脱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然而,这并不容易。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所有制造商消费了价值1450亿美元的芯片,而去年中国本土芯片产业的产值仅达到这一需求的十分之一。在一些高价值芯片领域,中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包括更注重性能的计算机处理器和更注重稳定性的汽车嵌入式芯片。

如果我们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政府必须以高价购买尽可能多的外国技术供自己使用。因此,最近几个月,国有企业和各种政府机构开始收购和投资海外芯片公司:

1月15日,紫光集团投资6亿美元收购了powertech(一家从事芯片封装和测试的台湾公司)25%的股份,并获得股东大会批准;

1月17日,贵州省政府宣布与高通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公司第一笔注册资本为2.8亿美元,贵州省政府投资机构占55%的股份;

1月22日,英特尔宣布与清华大学和蒙太奇技术全球控股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服务器,英特尔投资1亿美元。

考虑到目前中国芯片产业对国外技术的过度依赖,发展本土半导体产业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战略任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也注意到,美国、欧洲、甚至亚洲其他地区的政府在过去几年里对其国内半导体工业投入了巨额资金。

根据《经济学人》获得的数据,中国实际的芯片贸易差额只有原始数据的一半左右,这是因为中国制造商进口的相当数量的芯片被用于iphone和联想笔记本等出口电子消费品。

尽管如此,促进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政策仍然符合政府的整体经济战略规划方向——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更环保的产业转变。

摩根士丹利指出,成功的半导体公司通常可以获得高于40%的利润率,而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其他硬件的利润率往往甚至不到20%。因此,如果中国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更多的芯片,并有朝一日控制像英特尔这样的个人电脑和服务器芯片行业的基础技术标准,那么中国就能在全球电子行业占据更大的利润份额。

建国初期,国有重点龙头企业在推动国内太阳能电池板和led照明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他们为大量的地方企业提供了巨额的财政补贴,但最终却出现了产能过剩和价格暴跌。

这一次,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始试图将资金集中在几个强大的国有企业上:

上海的SMIC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芯片制造商

深圳的海狮集团和北京的紫光集团已经成为少数获得关键支持的芯片设计公司之一

最引人注目的是紫光集团。

在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的两年里,这家从清华大学分离出来的前公司完成了三次国际并购和一次对外投资:

2013年12月,紫光集团斥资18.7亿美元收购了中国第一家、世界第三大通信基带芯片设计公司展讯通信有限公司

2014年7月,紫光集团斥资9.07亿美元收购中国排名第二的通信芯片设计公司瑞迪科微电子,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公司;

2014年9月,英特尔以15亿美元收购了紫光集团子公司展讯通信和瑞迪科微电子20%的股份;

2015年5月,紫光集团斥资23亿美元收购了前惠普H3C和惠普中国的服务器、存储和技术服务业务51%的股份,成为中国第一大网络产品和服务领导者,全球第二大网络产品和服务领导者。企业;

2015年10月,紫光集团成为全球存储巨头西方数码公司和全球领先的包装测试公司台湾立成的最大股东,并进入存储领域;

2015年11月,紫光集团宣布未来将斥资130亿美元建设一家大型存储芯片工厂。

正是这些大规模的投资收购使紫光集团逐步成长为芯片行业的领导者,并成为英特尔在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对手。

在芯片行业掀起了一波收购浪潮,其他中国公司开始在芯片行业进行收购:

2014年12月,芯片封装公司长电科技以18亿美元收购新加坡芯片公司stats chippac的控股权;

2015年5月,国有企业建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也以同样的形式收购了恩智浦在荷兰的一个部门(生产手机基站芯片);

2015年12月,华润集团也向飞兆半导体发出了25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在这一波针对外资芯片公司的收购浪潮中,紫光集团显然发挥了主导作用。

“很多人怀疑我是政府的‘白手套’,但实际上我们的确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赵卫国

尽管这种言论淡化了政府对紫光集团的支持,但很明显,在这波收购浪潮中,紫光集团享受了许多优惠政策。因为在后续对话中,赵卫国还透露,紫光集团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再投入3000亿元人民币(约合450亿美元)进行收购投资。没有政府的支持,很难想象紫光集团能靠自己赚到这么多钱。

与收购海外消费品牌不同,收购半导体行业时并不总是受到对方的欢迎:

2015年7月,紫光集团斥资230亿美元收购镁技术,但由于美国政府的反对而失败

2015年11月,紫光集团对韩国sk Hynix公司的收购要约也被拒绝

2015年12月,尽管紫光集团成功收购了台湾四平科技(芯片封装测试公司)25%的股份,但也导致了对ase半导体的竞购

台湾是一本非常好的教科书。如果中国想要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战略目标,摆脱对海外芯片技术的依赖,它可能会从台湾过去的情况中得到一些指导意见。

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世界级的芯片制造厂如TSMC和世界级的芯片设计公司如联发科技就在台湾出现。然而,这主要是由于台湾厂商把握时代潮流的成功:当时,全球芯片产业正在向设计与制造分离的生产与研究模式转变,台湾厂商很好地把握了这一趋势。然而,小何也打败了小何,台湾企业近年来一直在努力向内存芯片领域扩张。

补贴1500亿 中国芯片业能否成功翻身?

“尽管台湾政府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投资了近500亿美元支持这些台湾存储芯片制造商,但正是在大萧条时期,存储芯片赶上了它们,导致它们在争夺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再次亏损。”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桑福德·伯恩斯坦的分析师马克·李

根据《经济学人》获得的数据,虽然在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全球内存芯片企业的利润达到了80亿美元,但如果三星和sk Hynix被剔除,其他行业的企业总共损失了近130亿美元。

尽管500亿美元的数字不算小,但分析师马克·李(mark li)仍然认为,台资企业在R&D的投资太少,营业额太大,这也是它们无法进入行业第一梯队的原因。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进一步成熟使得中国更难进入这个市场。特别是在最近的行业洗牌之后,内存芯片市场的老企业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芯片行业和软件行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使得中国企业更难进行干预。”

——道格拉斯·富勒,浙江大学

中国芯片产业必须完成的三大变革中国企业要想在芯片产业获得主导地位,必须完成三大观念变革:

从“成本文化”到“创新文化”;

从“国内视角”到“全球视角”;

从“闪电战”到“持久战”。

asm pacific technology(在香港上市的芯片行业设备供应商)总裁李伟雄对中国芯片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发表了上述看法。当被问及“紫光集团能否通过收购获得技术领先优势”时,他笑着回答:“半导体行业的研发没有捷径可走。”

他的声明也有事实支持:台湾、韩国和美国的许多对华政策明确禁止本国企业向中国企业传授最新技术。

尽管他的公司是个例外,但目前,中国大多数本土芯片公司在创新和R&D能力方面落后于世界领先制造商。麦肯锡(McKinsey)顾问克里斯托弗托马斯(Christopher thomas)估计,仅英特尔的研发支出就达到了整个中国芯片行业的四倍。

除了加大研发投入,中国的芯片企业还需要引进更多有经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毕竟,人才无国界,硅谷聚集了许多优秀的中国人才。然而,如果像紫光集团这样的公司希望这些人才加入,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创新型R&D(例如,在世界各地建立R&D中心等)。)。

这导致了第二个概念上的变化。目前,中国的芯片制造商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是如果他们想在技术上领先,他们必须准备好占领全球市场。爱国情感是有限的。即使在国内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也不会选择使用质量差的国产芯片,因为他们支持国内产品,更不用说那些想拓展海外市场的企业了。

最后一个可能是最难接受的,但它必须完成。

麦肯锡的分析数据显示,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从存储芯片到处理器芯片的几乎所有利润,无论是在设计、制造还是子封装方面,都被一两家顶尖企业攫取,这也直接导致了其他企业的亏损。

显然,如果我们想扭转这种局面,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领先地位。

尽管巨额补贴的前景不容乐观,但1500亿美元的巨额财政补贴仍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仍然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星。这家领先的韩国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在研发方面投入巨大的行业巨头,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正因为政府是主要投资者,政府更注重整体策略的长远发展,而不是短期利润。因此,支持者认为,只要战略发展仍由政府主导,中国的芯片企业就能实现这三个观念上的转变。

但是,政府在实施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障碍。

由于此前对太阳能电池板和led照明的支持没有获得预期回报,中国政府在初始阶段只向少数国有投资基金注入了300亿美元。尽管政府希望通过这些中介机构进行更多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投资,但这并非易事。

即便如此,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仍认为,中国企业完全有机会在一些半导体领域领先。例如,本地芯片公司在电视机、手机、电脑和其他产品上可能有一定的优势。毕竟,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生产和消费水平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监管机构可以放开手脚,更多地支持国内产品。然而,这也可能导致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企业在外表上很强大,但在被拉到国外后仍然站不住脚。

补贴1500亿 中国芯片业能否成功翻身?

在dram和Flash存储芯片领域,只要中国企业能够说服一些大型海外制造商共同建立技术共享联盟,就有可能绕过其他政府的技术转让限制,实现芯片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此时,该轮到这1500亿美元的巨额财政补贴发挥作用了,没有人会在资金上有困难。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

2015年9月,紫光集团向西部数码注资38亿美元,帮助西部数码充实自有资金;

2015年10月,西方数码成功斥资190亿美元收购了世界领先的闪存制造商SanDisk。

中国曾在许多支柱产业支持本地制造商,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在汽车制造领域,我国政府试图通过合资企业吸引海外企业与它们分享技术,但最终结果是进一步增加当地企业对外国伙伴的依赖;

在商用飞机方面,COMAC投入了很多年和金钱来研究和发展飞机,但至今仍未推出成品,即使最终上市,恐怕也会过时。

在芯片业务的许多领域,中国企业最终可能会在技术上迎头赶上,但由于产能过剩,整个行业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当时的太阳能电池板产能过剩一样。

“中国在成功主导整个市场之前,不会停止自己的发展步伐,但这条路很可能伴随着整个行业的巨大市场经济动荡。”——马克·李

或许事实真的会像分析师马克·李所说的那样,但紫光集团的赵卫国并没有隐藏他的野心:

“芯片行业的整合速度正在加快,寡头政治时代已经到来。”-赵卫国

显然,赵卫国相信紫光将成为芯片行业的巨头之一。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大谈——未来一段时间芯片行业仍将面临大洗牌,而以赵卫国为首的紫光集团显然更有经验。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由经济学家编辑的

标题:补贴1500亿 中国芯片业能否成功翻身?

地址:http://www.j4f2.com/ydbxw/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