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862字,读完约17分钟

原件:门纪新周刊

年,江苏省农村露天电影院将播放当晚的电影。 图/图虫的主意

70年,对一个身体来说,是从黄昏之年到白发苍苍的人生之旅。 对一个家族来说,这是三代接力完成美好生活的家的历史。 对一个国家来说,好的变化的几点是渗透到千万户的证言。 七十周年是里程碑,也是新的起点。

如果历史指南能前进70年,嵌入在老时间里的记忆可能我们就不知道了,毕竟点滴积累的变化,会让几代人面对完全不同的生活。 任何框架闪烁的画面都可能让我们感到熟悉,毕竟那是整个中国人共同经历的奋斗之路。

生活史是折射家族变迁的镜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共同构成时代的潮流。 站在历史的节点上看过去,70年的生活点滴细腻,只有看到变迁,才能知道今天为什么来今天,我们为什么成为我们。

就像捷克作家伊万·克里玛写的那样,“我还怀念着布满布拉格鹅卵石的街道和沿着这条街走的灵魂”。 回顾70年,我们可以听到亿万中国家庭经过岁月的脚步声。 他们回响着温暖的细节,一直通到明天。

1895年,圣诞节过后不久,吕米埃兄弟计划在巴黎卡普辛14号咖啡馆的地下室上映自己拍摄的短片。 被邀请的法国社会名流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观影人”。

一年后,在中国上海徐园,常见的人挤在“又一个村庄”的茶楼一角,看西方电影兴致勃勃,令人吃惊。

京剧老演员谭鑫培再次与琴师、鼓师一起,协助自己擅长的“定军山”片段,北京丰泰照相馆最好的技师负责记录这些画面。 之后,电影在前门的大观楼上映,来看中国第一部电影的人络绎不绝。

电影《定军山》的剧照。

西班牙商人雷梅斯建造的虹口活动电影院在上海乍浦路开业。 由此,“东方巴黎”“东方好莱坞”的繁华街道拉开了帷幕。

电影的诞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这也是整个体类社会工业化、新闻化、现代化发展最快的一百多年时间,中国电影人和中国观众始终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

当时,吕米埃尔兄弟50秒的“列车进站”中,列车从右上角的景色深处远道而来,横穿整个镜头,就像突破屏幕一样。 许多观众还很吃惊,赶紧站起来避难。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电影人物是一百多年前的人。

今天,看电影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最罕见的普通一部分——百货公司标配了电影院。 年轻人恋爱的古典潮流是“买东西看电影”。 写简历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的话,就在“有趣”栏里写着“看电影”……

原来,电影工业也像沉默中的列车一样,蒸汽弥漫,静静地碰撞着我们的生活。

曾经是一门遥远的艺术,屏幕上的人一张张,屏幕前的观众端坐着。 之后,它成为生活的反响,通过镜头,观众可以窥见自己的身影。

现在光影呼啸,年轻的脸交替登场,可以看到很多电影,电影世界好像离普通中国人更远。

经过电影角色接近普通人,双脚离开地面的过程,看到这辆列车接近或远离,坐在电影院里面对无聊的“广大”中国观众,期待它再次回来。

"我有面包,但我有牛奶. "

电影最初来中国,天然带着高端过滤器,和普通人的生活疏远了。

在中国电影产业还不发达的时代,大量翻译电影增加了这种陌生感,强化了观众的形象:电影里的人鼻梁高,眼睛蓝,是和我们不同的人。

1950年夏天,《大众电影》杂志创刊,向中国电影运营商和影迷提供了信息,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和电影批评。 第一次出现在杂志封面的是苏联电影《团之子》的主人公“法尼亚”。

《大众电影》创刊号封面。

伐尼雅是苏联作家卡切夫写的《小英雄》,聪明顽固。 电影是他帮助苏联红军骑兵打败德军,立下赫赫战功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上映的电影中出现了大量“范妮娅”式的英雄形象——

从鲁莽冲动的小八路成长为真正的革命战士的董存瑞、带领黑龙江人民消灭匪徒的老军人长河、带领农民在地主平原上掀起暴风雨的朱老忠……

他们在电影中取得的战斗、胜利和成长,使屏幕外的人们告别了黑暗的过去,愉快地迎来了新时代的现在。

他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在观众中也发挥着强大的共鸣能力——当然,这种共鸣通常是仰望的。 这些英雄的作用与普通人的生活相差甚远。

《我们村的年轻人》也是当时好评的电影。

每当夕阳西下,放映员每次落幕,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长椅放在黄金观影的位置上。 有些人住得很远,翻山越岭,赶几十里路来看电影。

好的位置可望而不可即,观众从四面围着屏幕。 不使用更后面的长椅,爬上屋顶和电线杆,经常看电影看得太入迷,摔倒了。

1963年,受苏联电影《伊凡的童年》的影响,崔屿导演形成了大胆可恨的小兵张加。 虎头虎脑的小鬼在白洋淀引起了很多笑话,他又是“优秀士兵”,一时成为了许多50后、60后模仿的“偶像”。

士兵张加和曾经的革命战士的形象不同。

电影推广资料介绍了士兵张加:歪戴草帽,手拿木枪,穿着白衣,光着脚。 他13岁,游泳游得好,会爬树,会摔跤,喜欢咬人。 机灵鬼透,野气逼人……

同年,上海的《青年报》上有一份复印件,说有孩子把铁丝弯曲成“小手枪”,把火柴头作为火药放在上面,让别人耳朵砰砰直响。 从这个立场来看,蛾子也是一代孩子的“反面教科书”。

孩子忙于模仿偶像,年轻人看电影找对象。

客厅这样形容了70年代的电影院。 “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罗马尼亚电影拥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日本电影内部发票”这样两个人放的都是那部电影,谈的恋爱多,能把台词全部记住。

但是,薄幕毕竟阻挡不了世俗生活的烟花气氛,在每天的单一主题的素材电影中,观众解读了别的意思。

“快点……救列宁! 瓦西里……瓦西里是个叛徒! ”。

作家叶兆言回忆说,一段时间上映的外国电影只有《列宁在10月》和《列宁在1918》。 有人多次买票是为了看《列宁一九一八》的《天鹅湖》。

据说《列宁是一九八八》是在东北工厂翻译的,也就是今天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不管是列宁还是巴西利,说话都有东北的味道。

说到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有面包、有牛奶”,不由得模仿东北人。

另外,有些地方不允许屏幕上过于露骨的场景,因此在《列宁一九一八》中播放天鹅穿着迷你裙裸体大腿跳芭蕾舞、瓦西里夫妇接吻的场景时,放映员是简单粗暴切割的妙招。 请在适当的时间用手堵住镜头。

20世纪70年代末,高仓健的《追捕》播出,国内流行的“唐国强式”奶油小学生受到硬汉潮流的强烈打击,他们一个人吹嘘“你长得像真由美”也没用。

《追捕》于1976年在日本首映,1978年在中国上映。

作家莫言曾经和朋友争论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是否赚了1万吨的眼泪。 朋友这样计算:在中国当时看电影的人有1亿人,每人流眼泪就一两万吨。

1972年秋天,他一天饿着跑50英里,去电影院为花妮的故事流泪过。

30年后,莫言看着《卖花姑娘》,一边看着里面的情节,一边想象自己忍着饥饿奔向县城,想起当时那样的年轻,有那样的追求,为了看电影不用吃饭”,流泪说。

感动了这个山东少年的眼泪夺眶而出的角色,从英武的革命战士变成了异国少女。 跑步的莫言肯定没想到平民电影的时代会到来。

《卖花姑娘》的剧照

中国电影的许多“第一次”

80年代是启蒙,文艺作品显示了人性的回归,具体而言,国产电影中,宏伟叙事诗的版图缩小了,日常生活的主题素材扩大了。

有些场景变低了,终于和普通人一样高了,我们可以在电影里看到更多活着的“人”。 他们不再是简单的轮廓,而是单一的性格,呈现出属于生活的多元和温度。

青年电影制片厂诞生,青年电影人开辟了自己的电影语言探索之路,出现了“第四代”。

中国当时最优秀的导演们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命名为“北海读书会”,写在誓言中。

1980年4月5日,时间清明,我们在北海聚集,承诺努力学习技艺的磨牙精神,为我们的民族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 路的尽头很远,但有时愿意举鞭。

《香魂女》的谢飞导演回忆说:“当时大家都在忍耐。”

“庐山恋”是流行的代言人。

同年夏天,电影《庐山恋》上映,演员张瑜和郭凯敏在银幕上完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吻”。

演员们美丽俊朗的外表、女主角43套时尚换衣秀、她的英语台词“i love my motherland”都给当时观众的观影体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女主角张瑜是本作品中获得第一届金鸡奖和同年百花奖的《双材料影后》。

据说今天庐山还有与电影相关的《庐山恋电影院》,近40年像一天一样只播放电影《庐山恋》。

庐山恋电影院只上映《庐山恋》。 图/中新网

李连杰19岁的银幕表演,与千年古刹少林寺的相互成果,以每人一分钱的票价,创造了1亿6千万元的票房神话。

当年原生态剪辑技术的背后,拳头真的很下功夫。 仇恨和孩子的爱情交织在一起的95分钟,每分每秒都震撼着全国观众的心。 郑绪岚的《牧羊曲》前奏一响,人们就涌起了“酒肉通过肠,留在佛心”的豪情。

照相机前陈凯歌和张艺谋,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

1983年5月,广西电影制片厂召开大会,破格批准以张军钚、张艺谋、肖风、何群四个应届毕业生为主体,成立全国第一个“青年摄影集团”,发布生产命令生产“一个和八个”。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舞台即将拉开帷幕。

“一个人和八个人”的很多演员后来都成了大人物。 比如这个人。

第五代导演使中国电影实现了多个“第一次”。 张艺谋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分别获得金熊奖和金狮子奖,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得了1993年的金棕榈奖……

《红高粱》的那张有名的照片。

张曼玉在《阮玲玉》中摘下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后,巩俐在《秋菊》中摘下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后,葛优、夏雨也分别获得了戛纳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影帝。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取得的成绩可谓空前,5部中文电影很受奥斯卡金像奖的外语电影欢迎。

中国电影不断出演,第一部《西方大片》——《亡命天涯》也于1994年登陆中国。 之后,我们每年以分利润的形式引进10部优秀的外国电影。

阿诺德·施瓦辛格、基努里布斯、布鲁斯·威利斯和尼古拉斯·凯奇是90后观众第一个接触到的海外巨星。 与国内武打电影和动作电影明星不同,他们打扮得很帅居第一位。

但是,这些人在1998年流出了软水,最终输给了“灵魂回归大海”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当时泰坦尼克号的电影夺走了年总票房的五分之一。

你在什么场面,第一次看到这个场景?

不巧,现在回头看前面的电影明星,还是两三十年前的样子。 如果他们还在山上演戏,还能打,还很帅。 后者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在形象上放飞自己,翻身成为了“彻底的演技派”。

随着90年代国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的控诉也爆发了。 vcd、dvd再生技术的出现是养活街头巷道拐角的CD店。 在电影院看本期电影还是少数的情况,在家拉上窗帘看香港电影是认真的。

《红番区》将成龙和贺岁喜剧密切相连。

《赌神》《古惑仔》的漫改,周星驰的无厘米头,成龙的动作喜剧会给中国观众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从演员们的“昵称”可以看出,大家对他们的敬仰——哥哥、发哥、星爷。 这么多年来,从拍照的数量来看,成龙哥还是你哥哥。

【要闻】中国最好的电影,其实是你我的生活|70年电影史

20世纪末圣诞节,中国首次公开了贺才片《甲乙》。 电影的主创收入首次受制于票房,中国电影从此进入了“市场营销”时代。

《甲乙》是如何做梦的? 在这个梦想的影响下,看贺岁片和看春晚一样,成了人们每年一次的生活习惯。 另外,在之后的几年里,人们告别旧年,互相祝福的贺岁时,冯小刚和葛优的名字没有忘记。

比现实高一点的写实主义,有点脱离现实的白日梦,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不利工具。 它终于完成了从第一批舶来品到本土艺术的蜕变。 也就是说,电影里的人越来越接近活着的人。

《霸王别姬》的主创是戛纳,模糊的照片后面,有打动所有粉丝的战栗感染力。

电影是生活,但生活不是全部电影

21世纪初,我国实施院线制改革,电影产业链收益集团开始出现分化。

卖一张60元的电影票,电影院和院线赚了30元,剩下的是5%的专业基金和3.3%的税金后,发行和制作者分账。 电影票各方面不断提高利润,观众成为唯一的购物者。

过去座位多、空间大的电影院、剧场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容纳最多100人左右的电影院,隔绝光和噪音,加上杜比环音和3d,观影体验越来越高,观影价格也越来越高。

《阿凡达》是很多戴着3d眼镜看的人第一次看院线。

每个人都能闻到。 属于市场的电影时代来了,每个人都可以预料到。 中国电影在这里转弯,和普通人的日常很远。

电影制作、发行、上映的准入资格被开放,民间电影崛起成为主力军,中国迅速成为“电影大国”。

新世纪前后的两部古典电影《卧虎藏龙》和《英雄》呼喊、呼喊,在全世界受到粉丝的鼓掌。

曾经没有被评价的“英雄”,豆瓣的评价回到了7.1,很多人说“应该重新认识这部电影”。

名导演+名优+大制作+大投资似乎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多次尝试的公式。 几年来,我们似乎在屏幕上看到了很多类似的“古装武侠大作”——《十面埋伏》《夜宴》《无极》……

这些电影是在继续观众对动作片的好感的同时,在停留在拳击手上的功夫向东方哲学方向进一步发展的,本来无可厚非。

遗憾的是同质化的电影越多,主创团队就越忽视故事本身,逐渐降低水平。 高票房和优质渐渐分离的两件事,大作终于成了意义不明的词。

当时传说中的第五代导演们也只能拍摄华丽场面空空的《无极》和《满城尽带黄金甲》。

当时的争论是无数的“无极”。

前者由中日韩三地最受欢迎的演员出演,历时3年制作,最后只完成了“一个馒头引起的血事件”。

后者的剧本由《雷雨》改编,有《流量王》的周董附加,很容易就成为了当年票房的首位。 但是,看豆瓣5.5的评分,发现观众尝到的不是电影的味道。

但是,据说正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宏伟场面,才给了张艺谋两年后在北京奥运会上大显身手的机会。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大场面。

可以说“大作”是中国电影市场“变质”的词语。 遵循独特的、“类型电影”的操作模式,让中国诞生了好电影,衍生了更大的烂片。

《囧》系列的拼贴喜剧点燃了,出现了一系列的复制品。 小妞电影很多,制作小妞电影的人也出现了很多……。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作》给导演们带来了开辟电影新方向的名和利。 而且,也有电影人在低价有限的条件下,突破类型电影的界限,尝试中国故事的新维度。

总体来说,在中国电影市场扩大、蛋糕越来越大的大背景下,关注度最高的电影走上了“反生活”的道路。 在朦胧的光影中,我们听不到生活的语言,看不到平凡的日常,看不到活着的角色。

他们无论飞、遭遇奇怪、上班,都在与现实社会相去甚远的虚假职场中,扮演着编剧、导演、投资者规定的现代幻想。

当然,炫耀的表演、糟糕的场景、凌乱的台词、奇怪的故事也增加了真实感。

观众可能也会笑,也可能会感动,但艺术的共鸣退化到周末消磨时间,没等离开电影院,电影已经忘了七八八。

与二三十年前的电影相比,屏幕上的角色似乎不太像“人”。

戛纳红毯记录了中国电影的光辉和丑陋。 / upsplash

《人民日报》曾经就21世纪以后的中国电影,论述了市场对电影主题素材和文案的影响。 在票房和数字的“胁迫利诱”下,直到现实主题素材的作品都放弃了对现实的关心和描写。

特别是点名“《小时代》系列、《离别大师》等电影华丽空洞。 不发掘人生的意义,表现人性的深度,不体现现实社会中的人情冷暖,体会真实、历史、生活的意义”。

在网络语境中,每个人都是电影的评价者,没有唯一的标准要素。 在网民的“尖锐批评”下,有人在微博上道歉说错了演员,也有人不得不继续“逐梦演艺圈”。

电影《影子》的剧照,喜欢它的人尊重它的形状,批评它的人指责它只有形状。

我们说电影是生活。 “因为自己几乎不可能完成一切,是更大环境的一部分”。 我们能看到的所有好电影都是某个时代120分钟的缩影。

毕竟,生活不是全部都是电影。

拍了半辈子的谢飞导演经常对学生说,电影是工作和表现手段,值得,但没那么伟大。

但是,如果有学生的热情,我一生都喜欢电影,我必须为此而活。

谢飞对他们说:“你病了啊。 你为了活着做什么? ”。

更棒的是,在屏幕外面。

“一个也不可或缺”的剧照。

但是我们总是期待映射生活的电影,在其中看到真正的中国社会。

毕竟,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与这70年的血脉相连的好作品。

我们一闭上眼睛,还是能看到大肚子的秋菊,在舞台上歇斯底里的蝴蝶服,打开好梦打算旅行一天的葛优,骑自行车过街的老工人范伟向我们涌来……

他们说你也是我,他们记录着我们的昨天和现在。 他们是今天许多广阔更动人的角色。

参考资料

戴继华《1949年以后中国电影中“人民形象”的变迁》

王学泰,《岁月留声》

张颐武,《电影与21世纪中国的新迅速发展》

莫言《莫言:从某种意义上看电影确实比吃饭重要》

陈煜,《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5周年民生往事》

网易信息,“看电影在中国是贵族的费用”

figurevideo,“谢飞:别为电影说什么。 人生并不都是这些东西”

作者|门纪

欢迎来到WeChat的力矩

新周刊原创产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阅读原文。

标题:【要闻】中国最好的电影,其实是你我的生活|70年电影史

地址:http://www.j4f2.com/ydbxw/16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