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94字,读完约7分钟

胃癌,肺癌,这两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上下的癌症,理论上可以用同样的药物治疗。 这是科学家会在新药开发第三次革命中的结论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 在前几天在上海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在以“健康2050”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中,历史上新药的研究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疾病的表现型到药物。 第二阶段是从目标到药物第三阶段是从疾病的分子分类到药物 目前医学临床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主诉、临床症状、生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变化,其基础是组织和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 组织器官变化的背后有大量的深分子生物学变化,分子变化的理解被认为是推动临床疾病的分子分型 “医学和分子生物学进步了,大家对疾病的理解越来越深,对个人和整体类的理解也越来越深,终于从疾病分子分型导致了药物的研究开发模式的出现。 ”李佳在接受澎湃情报( thepaper )采访时说,自从这种研究开发模式出现以来,近几年新药的研究开发效率实际上大幅度提高。 新药开发行业第三次革命浪潮在上述圆桌会议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傅国庆节对嘉宾提出了问题:世界正在迅速发展,逐渐老化 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数将增加一倍以上,从每年的9.6亿人增加到2050年的20亿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发生率也变高,医疗价格也变高,需要新的模型。 作为药物开发军的一员,李佳说:“想处理所有的疾病,活得更久的问题最终必须用新药开发。” 但是,他提到的从分子分型到药物的新模式并不容易彻底改变新药开发的局面。 “这个概念早就出现了,但实际上处理从分子分型到药物过程的技术手段还不够。 “现在,这种研发模式面临着新的机遇 “在现在生命科学进步的时代,基因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处理什么是疾病的分子分类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佳认为,从分子分型到药物这一模型现在至少被肿瘤行业广泛接受,许多肿瘤在哪个部位发病还没有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李佳介绍说,整个肿瘤药物都有回顾性研究,在没有用生物标志物选择肿瘤患者之前,各肿瘤药物的临床比较有效率约为10%。 也就是说,在100名肿瘤患者中,只有10人以下服药后有效,对其他患者没有意义 于是我产生了疑问。 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结果是,我们现在把一个肿瘤分为许多分子分类型。 即使是同样的肺癌,肺癌的病因也有数十种。 分子分类型完全不同,比较治疗的药也不同。 ”李佳说,最新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中,多个肿瘤也共享同一分子分型。 例如,一个身体得肺癌,另一个身体得胃癌,肿瘤的原因可能相同,可以用同样的药治疗 “打破了肺癌用肺癌药、肝癌用肝癌药的想法。 ”的立场,“药物开发整体翻开了新的一页。 李佳认为,这也是2000年以后的10年前,世界许多大型制药企业的新药开发正在走下坡路,但最近开始变暖的第一个原因。 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中国也使用这个概念开发肿瘤药物 以中国科学院为例,内部有一个先导专业中国科学院战术性先导科学技术专业( a级)“基于个体化药物——疾病分子分型的普适新药开发” “十几亿的项目也鼓励有点积极的布局。 从疾病分子分型到药物这个概念已经在这个先导专业领域大量出现。 ”不仅是肿瘤药物,李佳还提到了受到外部关注的gv-971 gv-971是中国原创开发的抗老年痴呆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共同开发,研究小组为此做出了20多年的努力 年11月16日,绿谷制药接到了新药上市申请的受理通知 “老年痴呆症行业近17年没有出现新药,300多种药物失败后,现在产生了新曙光,该药计划在中国上市,现在美国临床研究已经开始。 我们还想把个性化的药物研究理念进一步整合到这种药物的研究开发过程中,为其临床的精确治疗提供依据。 李佳说,对中国来说,当然,对疾病的认识和对基础生物学的投资等,和以前一样继续积累,最终会有很多原始结果。 但是在新药开发行业,海外大企业有100多年的历史,每年有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国内企业必须在整个行业与欧美企业竞争 “一次变革给我们带来了抓住这个机会做更多的事情的可能性。 我们相信只要理解疾病分子分类型的概念,同时集中一点资源,而且彼此不设置障碍,以举新国家的体制来应对,我们的研究就能取得很大的成功。 ”ai技术有助于突破一点瓶颈,人工智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新药开发行业,ai技术有望逆转研究开发生产率下降的势头 李佳据澎湃情报称,他不是人工智能行业的专家,但精通新药开发的整个过程 “所以这里可能也很清楚头脑的介入,但现在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ai技术不能学习,不能参加帮助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李佳认为,ai技术可以参与所有方面,包括发现疾病分子分型、目标实证、药物设计、后续预测(药效预测、毒性预测、药物代谢特性预测等) “我说的还是临床前,其实包括临床研究,甚至临床,ai技术在得到大量数据后,通过学习可以确认这个过程中有些细微的变化,也许可以为研发人员提供很多线索。 李佳在圆桌会议上也表示,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主导的国家“十三五”新药创制的研究项目中,“我们认为ai技术是最核心的技术,大数据有可能没有ai技术就无法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李佳例在浩瀚如烟的文献中,所有的数据都在那里,只是没有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方法重新整理。 “我们在制药过程中能读几份复印件? 看到的副本往往是这个行业的,ai最大的特征是永远不要忘记,所有的数据都会互相很好地积累,同时积累。 那个可以很好地吸收以前的东西。 关在抽屉里的东西ai可以发掘。 “最终ai会突破这些瓶颈,最终应该会使这些技术更强大。 ”李佳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药研发行业,疾病动物模型也是重要环节之一,中国年初克服了全球难题,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蒲慕明领导的研究小组获得了“中”和“华华”两只克隆猴子 克隆猴子技术的成功被认为是神经科学和脑病药物开发的利器 克隆猴子诞生一年后的一年一月,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签订了战术合作协定,双方重视国家诉求,建立非人类灵长类药物疾病模型,建立高效筛选机制,发掘药物新靶点, 李佳在接受澎湃信息采访时说,现在临床前的研究通常是用疾病动物模型进行的,主要是老鼠和大鼠,虽然一部分是狗和猴子,但是猴子很贵,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 “克隆猴子技术可以完美地表现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基因功能。 猴子离人类最近,所以可以进行很多药效研究和毒理学研究,很好地推进这种药。 最终,我有信心在临床上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能取得什么样的治疗效果。 (李佳认为对整个药物研发行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平台。 李佳还说,双方已经进行了多次交流。 “用克隆猴子的技术进行的可能是首先聚焦于小鼠的研究模型,对疾病特征难以反应的神经精神行业,实际上不仅如此,包括免疫、代谢性疾病等,我们现在正在讨论中,有可能展开。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要闻】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中国新药研发要拽住第三次革命机遇

地址:http://www.j4f2.com/ydbxw/16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