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72字,读完约12分钟

周雪光编者按:本文是周雪光教授年11月2日在北京大学元培“学记”活动上演讲的整理稿,原刊登在以“周雪光先生“学记”简介”为题的“元培学学”公众号上。 周雪光,1959年出生,山东淄博人 1975年毕业于淄博一中高21级,1977年进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本科 1983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留学,1991年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现在教于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长期从事组织社会学和社会阶层行业的研究,代表作有《组织社会学十讲》、《中国国家管理的制度逻辑——一项组织学研究》等 我很高兴和大家有这个机会。 到了我这个年龄,好像渐渐养成了成为好人的习惯 自己以为是来人了,很多经验教训想对以后的学生说,希望对他们也有帮助。 现在有很多心灵鸡汤。 我也读了很多。 我的感叹是,等你什么时候到,读这些东西就知道它们适合你,那些不适合你,你真的找到了自己。 所以我今天说的复印件也希望你拿走你需要的东西 飞宇(编织注:孙飞宇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给我的任务是讲述自己的大学经验,但我的大学经验是比较特殊的时代产物,所以可能对你们没有什么意义,我在大学教了很多年。 从老师的角度回顾一下,大学生身上掌握的东西我想看。 或者,我认为如果有这些质量的话,将来会发展得更快。 我的大学经验是这样的 我是77级( 1978年春天入学) 这两天金庸先生去世了 很多人说,当时自己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筒读金庸。 而且,他冒着老师和父母的反对,“犯了天下的大坏事”。 这就是我成长的时间段的状况 文革期间基本上是“看不懂书” 文革时期读高中,学校图书馆的书籍大部分被认为是封建修缮,关闭了 我想读以前的旧书,拼命和图书馆的老师打交道,一心钻研他,现在还记得那个老师的样子。 他终于答应向我借一本书 去取书时,发现是一本介绍马克思《资本论》的书 他不借给我“高老人”这样的“封资修”作品 我读了这本书后,找了一本《资本论》读,后来读了当时通行的《马列六本书》 所以高中时代读了多部马克思列宁的着作 不是因为我喜欢读这些理论书,而是因为只有这些书才能读。 复旦大学及其以后的学术生涯中理论一直很有趣是因为高中的时候读了很多这样的书吧 这样,我的经验和你们的经验大不相同。 你们现在得到的知识太丰富了,高中又很严格,据说现在有些大学生厌倦了读书。 我女儿大学毕业时,我建议她做两件事 第一,发现自己的有趣 你们在高中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但在高中看到的只有知识之河,在大学看到的是湖海,读研究生接触了汪洋。 在大学期间找到你最喜欢的事件是最重要的 一个身体首先要做他最想做的事。 那样他就能达到最优秀的水平 二是在大学交好朋友 大学四年交的朋友是你一生的朋友 交朋友不是关注人类的网络.。 这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将来对你的事业和认识有很大帮助。 大学应该追求什么? 我想起了美国中国朋友的孩子在大学里暂时要求我交流 他说他打算在四年内读两个学位。 这是因为单位的要求非常高。 这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非常好地计划了大学四年间上课的所有单位。 一个不能错。 弄错一分就不能满足双学位单位的要求。 从第一学期到最后一学期他计划得很清楚 我听了他的话很可怜 大学是你寻找自己的有趣,找到自己的机会 但是,如果一开始就有很强的意见,你就像小鱼一样从河里游到湖海里,没空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已经有非常狭窄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跑去,看不到周围的很多东西了。 这也是人生,不可否认是追求,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 周雪光教授的一部分代表著作北大有各种各样的老师、课程和活动 你应该通过努力寻找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方向 这是一个过程,最终每个人都能在这些努力中找到真正喜欢的东西。 最后的结果因人而异。 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 我非常喜欢学术,但学术不适合任何人 重要的是,如何发现自己适合什么行业方向? 做这个会成功的 关于“如何找到这个”这两方面的话 第一,你应该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有趣的东西 我在读研究生理论的时候,老师给了10个选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做期末论文。 我选了自己最不知道的东西。 当时我对马克思等思想理论了解很多,当老师让我选题时,我在社会学中选择了已经不活动的学派,被称为功能主义,不是我熟悉的主题。 当时功能主义已经声名狼借,没有人想碰它 但是,因为这个选题,我读了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至今仍对我的思考问题有很大的影响。 我认为不是知识死了还是活着,有用还是没用,而是怎么看它,怎么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 另一方面,你需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成分。 我们在朋友的聚会上有时会讨论如何教育孩子。 我的物理学朋友建议,孩子不应该自己追求,在孩子快速发展的途中的关键时刻,如果有人指出,他可能不会走很多弯路,不要发生事件。 我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 因为,第二句话是用心听别人的意见。 不要接受别人说的一切,而要注意把别人的经验改变成自己的方法 不是自己头疼地走下去。 我见过学生。 他们有很强的自信,不擅长听别人的意见。 但是,我认为我们需要时间反省自己 接下来我要谈谈学术研究 我自己是学者,学术了这么多年,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 第一,因为学者有最大的自主性。 比如,研究型大学的老师上什么课,说什么文案,怎么支配自己的时间,基本上都可以自己决定。 我认为人具有自主性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样的大人物忙,其实他们的时间是被别人支配的 但是大学老师可以调整自己的节奏,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二,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大学老师培养人才,桃李遍布世界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以你的名义,是你自己想做的。 为什么做研究的人有那么大的动力,根据自己的有趣和选择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件的动力超过了其他激励? 你可以早上四点起床去咖啡馆工作。 可能有人说我工作很辛苦,我觉得是个快乐的事件。 但是,并不各自适合学术 我女儿上大学后发现不喜欢读paper,但因为喜欢插手,所以选择了产品设计专家 我带过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 他读了社会学的phd一会儿后告诉我他不想读博士学位。 他说他喜欢每天结束都能看到一天成果的工作,但研究工作需要很长的周期。 他转到商学院读mba后去企业工作了 我为他感到遗憾,我支持他的这个选择。 在大学读书时要注意的是专业热点在不断变化,但我们的职业生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终生的。 大学期间,如何建立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视野,适应时代的变化很重要。 现在最热的是电脑,很生气,从事这个领域的大学生创业,经常听亿万富翁,成了千万富翁的人说话。 但是,你在去企业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须经常管理工作 硅谷工程师的平均年龄约为2,30岁 过了这个年龄段多从事各种管理业务 必须不断适应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的变化 基本技能和知识结构是在大学里建立的 所以我认为大学必须尽量补充短板。 不是拼命发挥你的特长。 你弥补了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未来有应对各种情况的工具箱。 将来打开此工具箱时,会找到比较各种情况的工具。 如果只走一条路的话,刚毕业的时候可能会过得很好,将来可能会成为只能靠一种工作生活的人。 大学阶段是所有年轻人格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性很重要。 小事件是休息时间,需要平衡的照顾,有松树,有学习,有训练。 另一个是培养对工作的基本素质 这不容易说 让我举几个例子 斯坦福大学报道说,让本科生和老师进行研究,培养本科生的研究很有趣 因为我也和这个本科生在研究过程中有很多接触 我的项目需要学生有中文能力,所以来自大陆台湾和新加坡的说中文的学生成为了一点研究助手。 不同国家的同学在扎实认真的素质方面,差异比较显着 从智力方面来说,大陆学生聪明能干 认真地说,来自大陆的学生总体上比不上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 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注意,其他同事也有同样的注意。 为什么? 我没有答案。 想想看。 每年,斯坦福大学的中国学生会请华裔教授向新生讲述大学学习的心得 有一年请我讲话时,我比较了研究生的学业态度,说了这样的观点 斯坦福大学录取的研究生在未来职业迅速发展的竞技场的起跑线上已经站在了最高的位置。 但是,无论哪个行业,约10所program都与斯坦福大学的program质量几乎相同,正在培养优秀的研究生 也就是说,在一个行业中,往往有数百名优秀人才竞争,好职位很少 有些研究生担心在学习阶段学习的专家将来就业机会不好,开始寻找退路 他们一开始就很担心。 如果我毕业时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所以,我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后路,而不是在学习的途中全力竞争。 大家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大的速度奔跑的时候,你通过分心准备退路,结果毕业时的学术训练和成果比不上别人,所以最后肯定没有竞争力。 这是一个自满填充特性。 也就是说,如果你期待自己可能做不好,分心为自己准备退路,在那里不能尽全力提高自己在这个行业的学术能力,最终你会在竞争中失败 所以我想说的是,每做一件事,就应该稳步地做 这是基本素质 普林斯顿大学的两名经济学家做了感兴趣的研究 他们的问题是,在常青藤大学学习,从收入的回报有助于毕业生将来的工作吗? 他们比较两种学生,他们都被常青藤大学录取,一种学生去常青藤大学读书,另一种学生去公立大学读书。 这项研究表明这两类毕业生的毕业工资明显不同,常青藤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明显高于后者 但是五年后,这两类人的工资没有显着差异 为什么? 一个大学的经验当然重要,但他的能力和素质实际上最终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我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应该总是有学生的心情,总是有好奇心,总是想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知识或能力。 我们周围有很多取得了成果的人 但是,那是相对的 如果把周围的同事作为参照组,或者把自己的行业定义得足够小,可能会最有成果。 但是,如果你把自己放在更大的行业,对我自己来说,不是把自己放在社会学的一个行业,而是放在社会学这个学科、社会科学这个更大的范围内,你就会发现自己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选择合适的参照组进行比较,可以获得做得更好的动力 学术是生活之道,学术生涯不是早上9点5分的工作,而是你继续思考的工作和生活 是否选择学术,取决于是否从这样的学术事业中得到乐趣,以及是否想做这个事件 一种说法是,学术有三个功能:追求真理,追求美感,追求正义 当然,一个身体不能平均用力,追求这三个目标 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通过自己在学术活动中的选择,重点追求其中的一个目标。 具体问题【关于读书】要看到一部作品的高低起伏需要长期积累 我认为读书,第一是有耐心,坚持好几次。 第二,精读和泛读的区别是必要的 有些书和论文多次阅读,每次都有新的心情和启发 其实我们是反复阅读一部作品,不是因为每次阅读这部作品都会发现新的意义,而是我们有自己的新想法阅读,让自己的思考和作品中的文案发生冲突,产生新的感悟。 所以我们多次阅览作品就是创造启发自己想法的机会。 很多作品都是泛读之列,急翻,有印象,大致知道说了什么。 将来,当你认为这部作品与你的工作有关时,请回头仔细看看。 应该如何精读或泛读那些作品? 一个渠道是在课程中指导 在具体的课程中,老师教授那些作品、章节和想法很重要 任老师一般精通这个行业,可以看到这个行业的整体和每个作品的关联,可以给阅读方面的指导 【关于田野】我决定在04年05年做田野 虽然到目前为止制作了很多年的数据,但我觉得数据观察和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相差很大 我从事田野研究十年 没有这十年的野外研究,我无法达到自己现在的学术水平。 回顾自己以前的定量研究,不太满意 因为这些研究事业可以由其他好学者来做 我从田野的注意、认知、凝练的研究发现和认知中更有独创性,是我独特的贡献,基于我的知识结构和心得 做田野是我学术生涯中特别宝贵的经验 我不擅长社会交流,不适合田野研究这种风格。 每次做田野都需要鼓起勇气,但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原标题:“周雪光:大学应该怎么过——我的学问之路”原文

标题:【要闻】周雪光:大学应该怎么度过——我的学思之路

地址:http://www.j4f2.com/ydbxw/15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