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22字,读完约5分钟

随着今年苹果支付和三星支付相继进入中国,中兴支付和华为支付相继推出,国内移动互联网支付市场活跃起来,银联云闪支付、扫描码支付和nfc近场支付的局面已经形成。那么这种情况是如何形成的呢?

如果我们想谈论移动支付,我们必须从银行卡的历史开始。

银行卡的出现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

最早的银行卡是以硬金属的形式出现的,它的风格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一些会员卡。银行会在后台记录每张卡的客户信息,但卡本身没有任何安全措施;

直到20世纪70年代,磁卡才开始出现。虽然安全性比以前有所提高,但由于其工作原理是依靠磁条上的信息来识别卡,而磁条本身不具备加密能力,所以它是开放的,读卡时容易被复制;

20世纪80年代,基于ic芯片的银行卡开始出现。在使用过程中,读卡器在交换信息前必须识别并确认芯片上写的密钥,从而大大提高了银行卡的安全性;

21世纪后,依靠nfc技术并遵循emv标准,非接触式模块开始出现,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移动互联网支付。

应该注意的是,emv标准是将银行卡从磁条卡转移到智能ic卡的技术标准,由三大国际银行卡组织共同发起——Europay(欧洲卡,已被万事达卡收购)、万事达卡和维萨卡。它是一种基于ic卡的金融支付标准,已经成为公认的全球统一标准。

在安全与利益之争进入移动互联网支付的时间节点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新兴力量凭借二维码技术进入市场,遭到银行和银联的拒绝。然而,当苹果支付和三星支付等移动支付加入时,它们受到了各方的欢迎。这是为什么?

传统的四方支付模式事实上,在传统的银行卡支付模式中,各方都呈现出“四方支付”的流程模式:

消费前:银联等机构负责制定银行卡标准,银行获得发卡权,持卡人向银行申请银行卡,收单行负责pos机的推送;

消费后:持卡人到商户消费后,收单方负责pos机的管理和费用收取,将款项分成三部分,大部分属于商户并进入银行账户,一小部分由收单方和银联等机构收取,形成一个双赢的健康金融体系。

在传统的四方支付模式下,各方利益基本分为7: 2: 1:

70%属于发卡方,20%属于收单方,10%属于银联。(由emv制定,根据不同的国情略有不同)

扫描码支付模式,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进入后,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流程模式——不涉及任何银行卡,所有消费都在银行进行:

消费者通过扫描代码将虚拟账户中的钱转移到商家的银行账户,支付过程结束。

虽然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像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这样的公司没有银行是不存在的,相反,它们非常依赖银行。他们的运作方式是按一定比例在银行间分散资金(以支付宝为例):

消费前:当用户将钱转入其虚拟账户时,该钱只通过同业交易从用户的银行卡转入支付宝在银行注册的企业账户;

消费后:当用户去某个商户消费时,支付宝会确认商户账户的开户行,并将钱从银行办理的企业账户存入商户银行卡。

因此,在这种模式下,银联收不到钱,收购方收不到钱,甚至银行也收不到银行间手续费。因此,尽管扫描代码支付阵营附属于银行系统,但它不必向系统支付一分钱,这完全背离了emv标准。

Nfc支付模式接下来让我们看看nfc支付模式(以苹果支付为例):

消费前:银联还负责制定银行卡标准,银行获得其分销权,持卡人在银行办理银行卡。不同的是,苹果是“新卡发行商”,用户可以通过应用程序申请银行卡。绑定到苹果支付;

消费后:持卡人去商家用苹果支付消费后,不会打破传统的四方模式——收购方仍将分享消费金额的收益,但此时只有一小部分会分配给苹果,从而形成一个双赢的闭环生态链。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nfc支付阵营中的“银行卡绑定”不同于传统概念。作为近场支付的重要标准之一,使用这种支付方式需要在硬件上安装安全芯片。在“卡绑定”过程中,该芯片将生成一个令牌,该令牌将作为银行卡的支付标志。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苹果支付系统银行卡的指定“代言人”。

通过这种双体,不仅可以实现银行卡支付的功能,而且安全性得到了加强(只有在银行与当地收单方pos进行验证和比较后才能完成支付),完全符合emv的安全标准。

除了利益纠纷,从国家角度来看,支付宝(和其他类似企业)的存在也有很大的财务风险——因为没有保证金。

在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支付机构,支付存款是必要的,这是为了保证企业不会因为自身的亏损而影响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然而,中国在这方面仍然缺乏相应的监管体系,这导致了如此规模的支付宝的形成。最典型的反例是贝宝的建立——早在1998年——虽然许多北美人都在使用它,但它的规模不如支付宝。

然而,根据目前的数据,90%的交易是基于银行和金融机构,而支付宝只占10%,所以没有必要太担心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nfc近场支付在利润分享方面不会影响传统模式,因为se安全芯片的加入可以进一步保证支付过程的安全性,而指纹等生物特征技术的加入具有更明显的安全优势。

因此,为什么各方都欢迎nfc支付,但不欢迎扫描码支付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标题:在移动互联支付领域 扫码付阵营为何不受待见?

地址:http://www.j4f2.com/ydbxw/10033.html